那颗划破长空的流星

受托

八八年七月底,北京培训接近尾声,大丰党史办陈海云去拜访前辈宗瑛。

耄耋之年的宗瑛坐在轮椅上,刚刚中风的她,行动不便,思维依然敏捷。临别之际,宗瑛问:你知不知道,1941年2月,在你们那里,牺牲了一位著名的烈士,《黄桥烧饼歌》的作者李增援?陈海云回答不知道,宗瑛叮嘱道:一定要把他的事迹查清楚啊!

李增援是生病转移到西团救治的,宗瑛是当时医院的指导员,李增援到西团第二天后,就壮烈牺牲。除了知道他是《黄桥烧饼歌》的作者,宗瑛也不能说出更多的情况了。了解李增援的事迹,还原他的烈士身份,完成前辈的嘱托,成了陈海云萦绕于心的课题。

溯源

陈海云首先想找的,是《黄桥烧饼歌》的曲作者章枚。第一次上门,章枚外出不在家。得知陈海云了解李增援事迹,回家后的章枚立即给陈海云回信,还提供了李增援同在战地服务团的战友地址,由此滚雪球似的,李增援昔日的战友们回忆起他在战地服务团的情况。可是,对于他在参军前的情况,除了知道他是山东莱芜人以外,一无所知。

千里之外

陈海云来到了山东省民政厅,用三天时间在二十多万个烈士名册中查找,就是没有李增援的名字。线索中断。

陈海云回头再找战地服务团的战友,他们回忆起,李增援是南京国立剧专毕业的,扬帆是他的老师。陈海云又辗转反侧,找到了已经双目失明的扬帆。从扬帆这里了解到,李增援进南京剧专之前,就读于上海美专。扬帆还把李增援在南京剧专同学的联系方式交给陈海云。由此,掌握了李增援在南京剧专的情况。

陈海云又返回到南京,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查到了李增援在上海美专1935年的毕业纪念册。由此,查到了李增援的照片、论文和代表作。查到了李增援的籍贯:山东省莱芜市水北区。

故园

在这里,陈海云找到了李增援的家,找到了李增援的弟媳、侄子、侄孙等一大家亲人,找到了他的小学同学。当年传言他去了台湾,从此失联。

陈海云来了,家人才知半个多世纪音信全无的李增援,竟然在58年前壮烈牺牲,是一名了不起的英雄。一时间,家人百感交集,抱头痛哭。

1995年初,陈海云拿着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革命烈士证书,再次来到李增援的家,家人们感激万分。

寻找李增援,陈海云从1988年7月,到1994年底,历时六年多,行程数万里,写书信五百多封,尘封半个多世纪的烈士英名,终于被铭记,永垂青史。

少年的他

李增援1913年6月出生在山东省莱芜市寨里镇太平街村,爷爷是乡绅,家境富裕。父亲在四里八乡德高望重,兼管家族族产。他出生后,家里的小煤窑倒闭,家境日渐衰落。

李增援天资聪颖,他考取了当地最好的泰安三中,因为交不起学费,一年后退学。他又考取了曲阜第二师范,他参加了毕业汇演《子见南子》,反响热烈,由此,李增援蜚声全国。

生而无臭

他先考取了北平华北大学,一年后还是因为学费问题辍学。之后,他转学到上海美专学习。毕业答辩时,他撰写了论文《艺术与文化建设之杂话》,一人对答十位教授,是学校最优秀的毕业生。他在毕业纪念册上留下了“生而无臭,死而无闻,如斯而已。”

1935年10月,他又考取了国立南京剧专,因为乡音太浓,他由表演专业转向舞台设计专业,还选修了导演专业。老师扬帆介绍他加入了南京学生抗日救国会。他带领同学们走上街头,表演《放下你的鞭子》,积极宣传抗日。

投笔从戎 以笔为枪

1937年,李增援从南京剧专毕业后,先是跟随老师来到武汉,继续宣传抗日。他创作了街头剧《盲哑恨》,写的是一位盲人老者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带着幼女和哑巴儿子在街头演出,遭受各种欺凌,亡国之恨激起群众强烈的爱国心。这个剧目很快传遍全国各地。

这年底,李增援在汉口参加了正在筹建中的新四军,担任了战地服务团戏剧组组长。

他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还会舞台装置、道具设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戏剧全才。他悉心指导剧团里的每一位团员。这些团员都是刚出校门的进步青年,李增援因材施教,这些表演小白迅速成长起来。成功地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阿Q正传》《一年间》《魔窟》等名剧。

他编剧的《一家人》,是战地剧团自创的第一个剧目,演出很成功。他创作的《繁昌之战》,在1939年农历春节首场演出,接着又慰问部队和老百姓,短时间内,观众就达五六万人次,军旅中都传唱着李增援的名字。他还鼓励剧团里的其他同志创作,王于耕(叶飞同志夫人)在他的引导下,创作了《母亲》。自此,战地剧团好作品不断涌现。1939年春,周恩来到皖南新四军军部视察,看了《繁昌之战》《母亲》《人财两空》《春秋曲》等剧目后,对战地剧团的编导和演出水平大加赞赏。

战地飞歌 响彻云霄

1940年夏,敌人对新四军黄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司令员王必成组织并带领“勇敢队”冲锋陷阵,经过激烈的拉锯战,终于取得了歼灭1000多名顽军的重大胜利。李增援听到“勇敢队”的英勇事迹后,非常感动,满怀激情地写下了《勇敢队》的歌词,由章枚谱曲。《勇敢队》激昂优美,广为传唱,百听不厌,成为战斗服务团的长期保留节目。

时任国民党江苏省主席的韩德勤,调集大军进攻黄桥。新四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进行了黄桥保卫战。当地群众积极支前参战,60家烧饼店自发地日夜不停地做烧饼,用80辆手推车,冒着敌人的硝烟炮火,将烧饼送上阵地,新四军战士们大受鼓舞,奋勇战斗。

那天早晨,李增援和战友们来到小饭店吃早饭,眼见得群众们如火如荼的拥军支前热潮,心潮澎湃。他拿起一块烧饼随口念道:“黄桥烧饼黄又黄,黄桥烧饼慰劳忙。”林琳、王于耕赶忙接上去说:“烧饼要用热火烤,军队要靠老百姓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诉说着自己的感动。

李增援回到驻地,立刻把这些记录下来,稍加润色,歌词共六小段。章枚立马谱曲。《黄桥烧饼歌》由此诞生。它一咏三叹,以民歌形式,歌颂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这支歌一下子就传开了,战士们唱,老百姓唱,陈毅元帅和粟裕将军也唱,歌声从黄桥镇传出来,传过大江南北,穿越时空,至今回荡。

《黄桥烧饼歌》和《勇敢队》后被载入《抗日战争歌曲集》和中国音乐史册。电影《黄桥决战》也将《黄桥烧饼歌》用作插曲,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1941年元旦前夕,战地服务团来到盐城后,李增援听说盐城民间有过年挂红灯的习惯,受到启发,和战友司徒扬切磋,写出了《大红灯》的歌词,交给战地服务团排练。新年晚会在露天大舞台举行,数万军民前往观看。第一个节目就是《大红灯》:“太阳出来遍地银,过了寒冬又是春,年年遭劫年年乱,今年家家喜盈门。军民合作一条心,快快活活过新年。你打锣,我敲鼓,大家来唱新年歌,你我笑呵呵。大红灯,红又红……”

歌声中,工、农、商、学、兵各界代表一起上场,每个人手里都提着一盏红灯。歌声灯影,喜气洋洋,其乐融融,把抗日军民的爱国激情推向了高潮。40年后,盐城人民再演《大红灯》,依然群情沸腾,优秀作品的巨大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余音绕梁,历久弥新。

舍身救友 以身殉国

在艰苦军旅生活中长期创作,李增援积劳成疾,患上了肺结核,常常口吐鲜血,被送往新四军一师医院治疗。

1941年2月,粟裕率一师主力向西进军,留下来的部门疏散到偏僻的农村掩蔽起来。师医院20日连夜乘船,从东台城紧急转移到西团镇,重伤员在西团北部的龙王庙,李增援和轻伤员在东团的董家祠堂。

21日上午,驻兴化的日军得到汉奸的情报,出动3艘汽艇偷袭西团。

李增援和病友唐克都有防身手枪,他俩完全可以带领轻伤员分散躲藏。但是他俩没有。在送走轻伤员后,他俩主动向敌人开枪,吸引敌人的火力,掩护北面龙王庙的重伤员转移。敌人闻声而来,李增援和唐克等5位同志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他们子弹打完后,陷入重围,在敌人机枪的疯狂扫射下,全部壮烈牺牲。因为李增援他们的及时掩护,重伤员和其他伤员全部得到转移。此时,李增援他们刚到西团还不到一天,当地人谁也不知道这5位烈士的名字,就将他们安葬在西团东郊的乱坟场。1958年平坟,当地人又将这5位烈士的遗骨分别装在5个罐子里,迁葬在东团烈士公墓。

天丧颜回 师友皆悲

李增援与唐克牺牲的消息传来,新四军一师的官兵悲恸万分。师首长获悉烈士的遗体已被妥善安葬,便就没有再派人去查询,这在战争环境下是很正常的事。战地服务团得知噩耗时已是3月中旬了,全团上下悲痛万分,在驻地海安角斜附近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师长粟裕参加了追悼会。

李增援牺牲的消息传到母校,国立南京剧专在1943年11月为李增援等6名为国捐躯校友开了追悼会,校长余上沅挥泪题了“天丧颜回”挽联,以表悼念之情。

战时特殊,谁也没有把这个噩耗通知到李增援的家里人,至此天人两隔,失联半世纪。

历史没有忘记李增援,百姓没有忘记李增援。他的名字,如同《黄桥烧饼歌》一样,将被人们世代相传,青史永存。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2922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