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答案之长蒿,漫溯问题之星河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我喜我生,独丁斯时。如今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深刻的耕耘着社会的每个角落,技术演绎的红利赋能着我们的生活。过往的问题之海,似乎已逐渐被答案填平。如此境遇,我们的问题是否将越来越少?依我之见:问题得到答案愈快愈丰,则我们问题愈多愈深,当撑起答案之长蒿,漫溯问题之星河。
“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让答案的富集度更高,让问题的检索得以更敏捷,我们问题确实得到了更多更快的解答。如今,汗牛充栋中描述的累累案牍早已放置高阁,皓首穷经方得的答案轻轻点击即可获得,大数据、智能AI,甚至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的应用,让我们得以便捷调度数千年来产生的所有知识,并在技术的加持下进行选择与整合,无数的问题迎刃而解,无数的困惑消弭无形,甚至困惑千年的古棋秘局也能得到瞬间的解答,这是数字的魅力,也是技术的张力。
“无有相生,万物并作”,但是答案往往不是问题的终局,而是新问题的源起。往往我们得到的答案越多,我们的由此产生的问题也会也多,这是人类好奇心的驱使,更是问题与实践的微妙同频。我们并未止步三千年前的先祖观察尺蠖时留下的“尺蠖之屈,以求信也”的哲思,才有了创造性设计“祝融号”火星车的主动悬挂系统,屠呦呦并未止步《五十二病方》的答案而是在科研问题的指引下发现了青蒿素,可见问题与答案本身就是在人类好奇心的驱使和社会实践的拓展下,相融共促、不断前进的过程。
我们更不能忽视的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之所以“很快”,是因为其答案是基于现有信息的抓取整合,其在关涉人类情感等价值判断问题上存在弊端,更在人类未来发展的解答诉求上难以满足。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当更加警惕,防止互联网的这种“唾手可得”而丧失思考的深度,造成思维的浅薄和矮化。试想,如果袁隆平以现代的检索技术寻求杂交水稻的前途,只能得到“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而失去杂交水稻突破的机遇,谈何“禾下乘凉梦”?因此我们要在现有答案的基础上,要让问题“越来越多”,坚定的向问题的更广更深处漫溯。
长河奔腾,万物勃发,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是对我们生活的增色而非增重,激发寻求答案使命更要勇于向更多的问题进发,且让我们撑起答案之长蒿,漫溯问题之星河,迎接下一季的花开!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2958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