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经典/教师与读书

原创非首发,发表于qq日志

读了“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的故事,令人深思。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常常听到这样的一句话:“我们的工作苦极了,哪有时间看什么教材以外的书。”对于别人去提高学历,上培训班常常嗤之以鼻,“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有张文凭嘛,我不需要看书,不拿文凭不照样行?”

当然,我从小养成了的阅读习惯直到今天也没有改变,只是在工作之前爱读各种文学作品,而工作后,整天就读一些专业著作、杂志之类的。发现自己工作后读书的功利性更强了。每次阅读都是希望自己了解教育动态,学习教育家对工作的执著追求以及同行们的教学经验之类,心里最强的目的在于不要被教育的新观念所淘汰。  

但也因此而得益,使自己的教学不断进步,教学起来得心应手。同事都爱和自己讨教问题,探讨教法,更使得自己得益匪浅。可是,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第7、8页上的故事,才更明白抱怨“没时间”或是为自己目前状况沾沾自喜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啊!

有人请教那一位历史教师精彩的公开课用了多长时间准备?那位老师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为什么这么说呢?苏霍姆林斯基谈到为一节课所作的准备:“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他不仅在教书,而且在教师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

的确如此,作为一名教师早已不能像以前说的,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那“一桶水”早就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今天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对于学生就应该是一股源源不断的泉眼。这“泉眼”里的活水哪里来?这就要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让读书成为终生的爱好。在如今多彩的社会,我们有多元的选择,但我想,既然选择了教师的职业,也就选择了甘于寂寞、忍耐。

读书看似苦差,实则当你沉浸其中时,你会感到无比的充实与坚强。因此,要做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教师,那就应该读书,读书,再读书,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的泉眼永不枯竭。 在读书中与伟人对话,在读书中与孩子共振,“教学相长”。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2976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