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 . 影』少年派:童话背后的恐怖现实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那么告诉我,既然在你们看来这两个故事没有什么事实上的不同,而你们又无法证实这个问题,你们更喜欢哪一个故事?哪一个故事更好,有动物的故事还是没有动物的故事?"
冈本先生:“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千叶先生:“有动物的故事。”
冈本先生:“是的。有动物的故事更好。”
派·帕特尔先生:“谢谢。和上帝的意见一致。”
摘自扬·马特尔的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看过几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月前又看了一遍。
这是李安导演在2012年执导的一部影片,他也因之在第二年,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评选中,获得最佳导演奖,这也是他第二次捧起那个小金人。这部影片豆瓣评分9.1,是个非常高的分数,在豆瓣评出的《2010-2019十年二十部优秀外国电影》中,它也名列其中,足见这部电影和这位华裔导演在华人影迷心中,还是有着很高的位置的。
第一次看这部影片,还在它刚上映后不久,那时家里的小朋友还小,我也因为电影中优美魔幻的画面和其中的动物情节,而把它归列为可与小朋友分享的童话电影系列里。第二次再看是多年以后,那次对它的理解却有了颠覆性的改变,我因之怀疑我的那个第一次,是否完整地将它看完了。
最近一次看完这部影片,那自又是几个几年以后,由于对这部影片的兴趣,我找来了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来读。看完这部小说,我才意识到李安导演的隐晦与善良,他在刻意营造一种童话的氛围,而影片片尾处着墨不多的案件调查,或许才是真实的,只是这真实中却隐藏着现实巨大而残酷的黑窟窿。
这部小说应算是部哲学小说吧,其故事本身是乏善可陈的,这点和电影一样,因而严重怀疑,第一遍看到后半程时我一定是睡着了,因而没有意识到,这部影片童话面目背后的深刻。
我在这里还是先简述下这个故事吧。这里的一个故事有两个版本,有动物的故事A和没动物的故事B。
故事A:派一家在印度经营一家动物园,由于当地生意不好,便想将动物园搬到北美去。途中他们搭乘的海轮遇难了,只有派和一只鬣狗、一匹腿受伤的斑马、一只红毛猩猩和一只孟加拉虎逃到了一艘救生艇上。这期间为了生存鬣狗杀死了斑马和猩猩,愤怒的孟加拉虎最终杀死了鬣狗,并与派一道在海上漂流了七个月的时间,最终上岸得救。
派被救上岸后,轮船公司过来调查,因为他是这次海难的唯一幸存者。派便给调查员讲了上边的故事A,调查员觉得派讲的动物故事太离奇,没法写进报告里,于是派又讲了另一个没有动物的故事B。在那个故事里,海难发生后,逃上救生艇的不是派和四只动物,而是在轮船上与派母亲有过争吵的法国厨师,和一名腿受伤的台湾水手,当然还有派和他的母亲。在海上漂流过程中,厨师为了生存先杀死了受伤的水手,当然水手也只能解决一时,其后他又杀死了派的母亲,最终,派因极度愤怒,出其不意地杀了厨师。
当然,我这里只说到谋杀这一段,至于谋杀后会发生什么,大家就自行脑补吧,因为那次漂流,有七个月的时间,是在海上。
故事大抵如此吧,你会相信哪一个?你愿意相信哪一个?在电影中,这是派对于采访他的记者发出的提问;在小说里,这是派向两个日本调查员冈本先生和千叶先生发出的提问。
前一个故事有着隐喻性质,它很像晚上睡觉前,妈妈给小宝宝讲的童话,童话中的这些动物为了生存而相互杀戮,我们似乎是能够理解的。可恶的大灰狼咬死了一只小白兔,凶猛的大狗熊想要吃了小花鹿……似乎有点血腥,但也还是能够接受的,因为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理解了自然界里的弱肉强食。
但我们把这些动物角色对换成第二个故事里的人物时,你还能够轻松接受吗?而很显然,第二个故事才是真实的。
最终,小说中的调查员选择了动物故事,他们情愿把童话写进到报告里。而在电影结尾处,派问记者,你更相信哪个故事时,记者也选择了第一个,派说,所以你跟随了上帝。
这是一部很有宗教情怀的小说,派在海难中总在幻想着上帝,我想这或许与加拿大作者的信仰有关系。但作者对主角派的设定,却不想让他掉到基督教的牢笼里,所以他描写的派自小就喜欢尝试各种宗教,印度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他都有涉猎,有些像是宗教爱好者,这点电影里也有表现。
回归正题,面对派所讲的故事,估计每个人都相信第二个故事是真实的,但你愿意接受它吗?
由此我想到了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上的一个研究猜想,考古学家们在那个叫做“猿人洞”的山洞里,发现了许多孤零零的头盖骨,他们因而猜想古猿人可能会因为食物匮乏而同类相食的,那时的人与兽是不会有太大的区别的。
但我相信,童话或也就是在这样的野蛮时期里诞生的,我们躲避不开残酷的现实,但我们可以选择闭上双眼。这不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宗教的鸦片功能吗?而也有学者说,“神,是原始人留给文明社会的厚礼”,原始人留下的石器、陶器和岩画艺术于今人来讲可能全无作用和兴趣,“唯有原始人创造出的神祗和神话,却像一根红飘带,把文明社会的人紧紧地栓住”。
文明之所以产生,就在于人与兽的分道扬镳,而驱逐兽性之黑暗的,恰恰也是神话、宗教向善的教诲,而这不也正是马克思所言的,宗教的阳光意味吗?
回到电影和小说中,我们把两个故事的角色做个对比,会发现故事A的角色中,多了一只孟加拉虎,那虎还有个名字,理查德·帕克。如果是故事A中更多有些隐喻意味,那虎又代表着什么?
个人认为,那虎也隐喻着派自己。而故事A中也有派呀?是的没错,如果放在宗教情感上,虎隐喻着派心中的兽性,而派代表着他自己心中的人性,或者说是神性所在。
杀死了鬣狗或法国厨师后的旅程,派与虎在海上漂流共渡时艰,也可理解为他在磨难中,心中的人性与兽性的共渡。尽管李道拍的漂流画面很美,但我们也是能够理解那漂流中的饥渴的。这需要派为了生存去展现出他兽性雄壮的一面,在特定环境下,我们似乎都能够想象出,他饥饿几天后看向尸体时,是种什么样的渴望。我们似乎也能够理解,他为了生存吃下那些食物时,心里要经受怎样人性与兽性挣扎的纠结。而“理查德·帕克”在历史中也有原型,1884年的一次海难中,救生艇上的三个人,曾杀死了一个叫做“理查德·帕克”的孤儿,并分食了他而幸存下来。
即便这样的“能够理解”,但那样的经历依旧是可耻的、讳莫如深的、难以启齿的、不能触碰的,而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他的人性没有泯灭。
他的人性在经历惊恐、慌张、彷徨之后,最后勇敢地站了起来,去面对心中的猛虎,并最终在与兽性的对决中,战胜了它,驯化了它。而启发他人性光芒的,派认为是上帝。我们是否也可以解释为一种悲悯的宗教情怀,让他又回归到了,那条连接黑暗与光明的,历史的红飘带上呢?个人认为,他人性启发其实就是对能回归人类社会的一种信念,只有经历黑暗,才能懂得光明,懂得光明的可贵。
在派最终被解救上岸后,象征兽性的虎义无反顾地逃进了岸上的丛林,派望着虎的离去,痛苦失声,尽管难以接受,但那是曾帮助他走过黑暗丛林的伙伴;尽管难以接受,但那也从此成为了他终生的误点。
只是谁又能说得清楚,这兽性的虎真的能逃出我们的内心吗?
它或许只是迫于人性的挤压,而逃进了我们内心更深的地方吧。这也可以用来解释,在当今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中,我们心中的兽性已没有了它太多生存的余地。而它真的能消失吗?那也未必,一旦再有个人或社会的巨变,不排除那只猛虎还有再次回来的可能。
那么再把那两个故事摆在你面前,童话与现实,你愿意选择哪个?
----------------------------
我是云行笔记,在此潜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让我们来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
《云影集》推荐阅读:
《云解红楼》推荐阅读: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