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阅读打卡(158)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季羡林

有趣的是,老舍和季羡林,一个生于1899年,一个生于1911年,两人年龄相差12岁,他们上小学时,双双都是武侠迷。不同的是,老舍与罗常培是跑到北京小茶馆里听《施公案》《小五义》的,与老舍听书不同,季羡林是背着叔父,一个人躲在济南佛山街的角落里,偷偷阅读《施公案》《彭公案》和《小五义》的。对于这份少小时的共同爱好,不知他们交往时聊过没有?如果聊过,想必双双朗声一笑,互认知音吧。那么,痴迷侠义公案小说的经历,对两位语言大师的文学创作,对他们语言风格的形成,起过多大的作用呢? 季羡林晚年总结说:“我看了几年闲书,觉得收获极大。我以后写文章,思路和文笔都似乎比较通畅,与看闲书不无关联。” 至于老舍是怎么看待自己听书经历的,笔者至今还没有看到。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曾留德十年,精通数国文字,出访过几十个国家,且掌握几种古老的死亡文字,对印度文化与佛学又有深入研究,可谓是学贯中西古今。他的一生翻译与创作并举,对语言,历史,文艺理论均有研究,同时对比较文学,民间文学也有浓厚的兴趣。季羡林从中学即开始创作散文,至今不轰。由于几十年坚持不懈的散文创作,使他的散文数量蔚为可观,已出版了多种文集。其中虽不能说全部优秀,却也不乏精品之作。其散文《泰国行》曾获第五届《十月》文学奖。

他学识宏富,见闻广博,其散文写作既从我国古代散文中吸取精华,又得益于英国散文与近代日本散文。“我写散文受的影响,归纳起来可以说有三个方面:中国古典散文,英国散文和日本近代散文。”这使他的散文有着清新婉致,略带伤感,以融抒情与叙事为一体的体验性笔法,展现清新纯美,充满人性温情的心灵世界;有的高扬主体人格,以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理想与激情,以凝重理性的思考使理想和激情沉淀,构成充足的张力。

钟敬文曾用四句诗来概括季羡林散文的特点:“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正道出了季羡林散文的个性特点。季老散文于朴实中见真情,平淡里蕴深刻,自然里见功夫,超越了平庸,柔弱,琐屑枯燥的散文流弊,已获得了许多读者的青睐。

平实的写人记事手法。这主要体现在他那些怀念伤悼师友的文章里。这些文章里的人物大多是学界的名人,然而作者没有对他们的成就做过多的赞美,而是尽力表现他们做人的个性特点以及他们的人格魅力。作者突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及人格魅力的手法是平实的。通常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回忆与师友的一些交往,记述人物的一些平常的待人之举,列举人物日常所做的一些小事,文章没有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没有激情彭湃的颂扬,也没有过多的描写与大段的抒情,而人物的个性及人格魅力,就在平铺直叙中显现出来,且更令人可信、可敬、可亲。如写朱光潜狱中坚持锻炼,作者没有渲染人物所处环境的恶劣来烘托人物的行为,也没有用他人作对比,以突出人物,而只对人物在特殊环境中看似平常实则令人敬佩的行为作了简单朴实的描述,真实地揭示了朱光潜那种处于逆境却对未来充满信心,不被逆境压倒的坚贞不屈的精神。

这些生活片段的抒写都是简单的、平实的,而不是热闹的、轰轰烈烈的,却真实地反映了这些文人学者的普通与纯朴,使读者感到亲近、平和。作者的这些文章从平视的角度展示了文人学者既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一面,使读者能够多角度地了解这些文人学者的个性及人格魅力。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2986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