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之不易的端午节

郑重声明:原创非首发,首发公众号“锁蛮有话说”,文责自负。


昨天端午节,在电视上看到各地龙舟竞发,粽子飘香,故乡庆阳市正在举办第十九届香包民俗文化节。可以说普天同庆,喜气洋溢。

但在遥远的古代,端午其实可能很不好玩儿。从惊蛰中醒过来的各种虫子到了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它们肆意传播疾病,动辄伤人。为了抵御这一切,人们在门口悬挂艾草以防蚊蝇进入,脖颈上戴上香包以防蚊虫叮咬,脚腕手腕上系了五色丝线以防五毒(蛇蝎蜈蚣蚰蜒蛤蟆)侵袭。这大约是先民们最初在端午的最基本操作,祖先们很早就发现了艾叶香草的药物作用。

至于在这天吃什么,可能各地略有不同。在缺衣少食的年代,在中原地区农历五月初五其实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去年的粮食已经没有了,新麦子还没有上场。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最期盼的是自留地早黄的小麦什么时候可以磨成新麦面,如果在端午节当天能够吃一碗新麦面做的面条,那就是最好的端午了。不同地块的小麦成熟的时间有时候是略有差异的,有的年份父亲很自豪地说今年咱家是第一个吃新麦面的,有的年份他则遗憾地说,今年咱家不是第一。吃是所有节日的主题。

农家最忙五月天。农谚说,小麦一黄,秀才下场。连秀才们都要放下书本,拿起镰刀下地收割,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记忆中几个像模像样的端午节是小麦晚熟的年份:小伙伴们相互攀比谁的香包好看,谁的更香。至于有没有粽子,记忆很是模糊。对于小孩子来说,玩耍是主要的,至于吃嘛,不饿就行。

读书以后才知道端午节和一些历史名人相关。第一个是伍子胥,他比屈原早了大约二百年。

伍子胥(?~前484年),名员,又名贠,字子胥,楚国(今属湖北监利)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春秋后期楚国大夫伍奢之子。

伍子胥原为楚国人,父亲伍奢因直谏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逃至吴国,投靠公子光门下,策划刺杀吴王僚。前514年,刺杀吴王僚之子庆忌成功,伍子胥官至吴太宰(百官之首)。前512年,提出将吴军分为三部轮番攻楚的建议。前506年,伍子胥与孙武等人在柏举击败楚军主力,长驱攻入楚都郢。前496年,吴王病亡,吴王夫差采纳太宰伯嚭放回勾践的建议,伍子胥当面反对吴王的做法,但是没有被采纳。伍子胥又规劝吴王不要攻打齐国,因夫差取得艾陵之战的胜利,而渐渐被吴王疏远。前484年,吴王夫差赐剑令其自尽,死后尸体被投入钱塘江。

与吴王的冷漠无情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百姓们对伍子胥的缅怀与追思。传说,人们泛舟湖上,希望可以见到伍子胥的亡灵。于是,“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被记入史册,清代学者朱彝尊曾在观看龙舟竞渡时有如下诗句:“尽传迎伍相, 不比吊三闾”。龙舟竞渡祭奠伍君,也载着思念,渐渐成为端午节里一项特别的文化活动。

龙首昂扬,劈波斩浪。从这时起,原先祛邪祟、避灾祸的五月初五,也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含义和期许。而两百年后,当屈原登上历史舞台,端午节,又再次被定义。

2022年全国高考语文1卷文学类阅读冯志的历史小说《江上》讲的就是伍子胥的故事。

端午节源远流长,与这个节日相关的历史人物也就很多了,曹娥、勾践、介子推等人都和这个节日有关。影响最大的就是屈原了。

关于屈原和端午节的文化渊源网络上可谓车载斗量,这里就不再多说了。只是我们在吃完粽子、看完龙舟、品完香包之后,也约略知道一下这个传统节日来之不易:从祖先的人虫大战到那些爱国孝亲的先驱者们,节日多数和先驱者的牺牲密切相关,包括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先民。

 端午节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都有与端午相关的节日或者纪念活动。那个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韩国人发明的韩国在

1967 年把“端午祭”指定为韩国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和重要无形文物,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

韩国的这种不可描述的操作在某些方面也推动了我们的文化觉醒。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如今,端午节从法律上被确定为我国的节日,我们可以合法地愉快地吃粽子看龙舟竞赛,最好再去庆阳像屈原一样挂一串香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两句来自于《离骚》的诗句的意思就是“我身披幽香的江离白芷啊,又佩戴上串串秋兰浓郁芳芬。”江离、辟芷、秋兰都是香草,都是制作香包的原材料,庆阳香包的香就来源于此。屈原作品中的香草都比喻他高尚的道德情操,但像屈原那样一个美男子身上挂着香包是事实。

顺便说一下,香包还是最古老的定情信物哦。

“香”约庆阳,“包你”满意!

版权声明:
作者:Alex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3043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