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坏处
在古代的欧洲,有一种传唱文化,最著名的比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分别有一万多行。
其实,不止是西方,我们中国也有自己的传唱文化,比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现在整理出来的就有一百多万行。
关于传唱文化,体量大只是一方面,更厉害的是,这种文化的传承者,是可以将所有内容背诵下来的。
背诵下来?!这也太厉害了吧,这么多内容,这些人是怎么记得住呢?难不成这些传承者都是被挑选出来的记忆天才吗?
事实上,这个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玄乎。
传唱文化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它没有文字记载,靠的是人们的口口相传。
嗯?这是什么逻辑?怎么又跟文字产生关系了呢?
这一点,和我们中国的评书文化很相像。
评书先生在讲书的时候,最关注的是什么呢?是台下观众的反应,因为这是他收入的晴雨表,所以观众喜欢听什么样的内容,他就讲什么样的东西。
就比如,王少堂有一次讲武松打虎,说到武松骑在老虎背上举起拳头准备打,中间穿插了许多噱头,讲了一个星期,武松的拳头还没有打下来。
这里面,武松打虎只相当于一个框架,至于框架里面的内容,就可以按照观众喜欢的内容自由发挥,要不然这武松也不至于一个星期了拳头还没落下来呢是吧。
到这,你可能也明白了。那些鸿篇巨制的史诗,之所以能被人记下来,并不是因为这些人都是记忆力超群的天才,他们只是掌握了类似的方法,记住框架就行了,剩下的完全靠个人能力与职业习惯自由发挥。
可这些,与文字又有什么关系呢?
你想想看,正是因为没有文字记载,所以他们才能自由发挥,而如果是白纸黑字写了下来,他们哪里讲的不对,你只要翻开书一对比就知道了。
这样一来,讲书的人在观众面前的公信力与吸引力就荡然无存了,他们还怎么发展并流传至今呢?
你看,文化一旦祛了魅,就变得索然无味了,所以,太理性了,不是什么好事啊。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