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长,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没有变好?

在各种经济数据中,GDP 增长常常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媒体也会大肆报道和宣扬。然而,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现实的问题:GDP 增长了,为什么我们没感觉自己有什么变化,收入、生活质量并没有什么改善?今天我们就谈一下这个话题。

GDP(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一个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的指标,是一个总量的概念。为了搞清楚GDP为什么与我们个人的关系不大,就需要了解一下GDP是怎么来的?它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它这种计算结果有什么局限性?

GDP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工作。库兹涅茨在研究美国经济时首次提出了“国民收入”这一概念,而凯恩斯在其著作中阐述了通过总需求来衡量经济活动的重要性,这为GDP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扎卡里·卡拉贝尔在《经济指标简史》一书中阐述的那样,“大多数经济指标在1950年之前都不存在,在其后的短暂几十年里,一系列的数字却开始决定我们的生活”。GDP也是诞生于1950年之后,1953年,联合国发布了《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这是一套国际通用的经济统计标准,为各国提供了统一的GDP计算方法。

中国使用GDP进行统计的时间则更晚。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中国一直主要采用前苏联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以“社会总产值”作为经济总量的衡量指标。1985年起,中国开始研究并逐步采纳联合国推荐的GDP核算体系,并在1992年正式取消国民收入核算,转而采用GDP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

GDP的目标是要计算在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在国际上形成了三种计算方法,也就是利用三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并得出GDP。简单归纳起来就是这样:

生产法(Value Added Method)。生产法选取的维度是国家各产业部门的增值总量。简单说就是首先计算每个产业部门的总产出,然后从中扣除中间投入的成本(如原材料、能源等),剩余的部分即为该部门的增加值。将所有部门的增加值加总,即可得到GDP。

收入法(Income Approach)。收入法选取的维度是经济主体获得的总收入,包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以及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等,也就是所有生产要素获得的回报总和。简单用一个公式表示就是GDP = 工资 + 利息 + 利润 + 租金 + 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 + 折旧。

支出法(Expenditure Approach)。支出法选取的维度是经济中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这是一种逆向思维,是从需求侧反映经济活动的总规模,包括个人消费支出(C)、私人投资(I)、政府支出(G)、净出口(X-M,即出口减去进口)。简单用一个公式表示就是GDP = C + I + G + (X-M)。

从这几个计算方法可以看出,GDP是一个国家的总量概念,过于宏观,基本和我们普通个人的生活没有关系。

GDP可能源于众多国家级大型项目的推进、某些国家重点产业产生的巨大收益,它并不保证所有人的收入都按比例增长。实际上,经济增长的果实可能更多地被高收入群体或特定行业获得。中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国有企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很高,绝大多数的收入分配不到个人。对于大多数人,收入增长滞后于GDP增长,或者没有增长,甚至下降。相反,一部分人财富快速积累,而绝大多数人却在原地踏步甚至陷入困境。这种差距的拉大,会让个体的获得感大打折扣。

GDP只衡量数量上的增长,而不考虑商品和服务的质量改善或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GDP增长主要由政府投资或资本密集型项目驱动,而不是消费。绝大多数普通人关注的生活质量,核心在于收入与消费的关系,也就是“口袋里有没有钱?够不够花?”收入没有增长甚至下降,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负担却没有减轻,消费的购买能力和消费的意愿自然不可能提升,个体又怎能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在变好?

不必过分关注 GDP ,更没有必要因为它的增长欢呼雀跃,我们更应该将目光聚焦在自身的收入和生活质量提升上。《经济指标简史》指出“仅仅在统计上变得更加富有,并不会真的让任何人更加富有。假如我在5年前告诉你,你拥有的财富比你认为的要多出1 000美元,你的银行账户上并不会突然多出来这笔钱,你也不会重新评估你过去的经历。”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3107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