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 心里的风暴
我喜欢把床单这类大物件折叠着用两个衣架撑开挂起,外婆则喜欢直接拿天台去整张撑开来晾晒。
看似是个晾晒的偏好选择,实则是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长期塑造的结果。
我一个人过了十几年,晾衣服这事不仅要考虑自己个头的高度问题,还得考虑力气问题,还得考虑天气问题。而最好的折中方案便是:直接用衣架晾在室内。一个不够晾的就折叠分两个接力着分段撑开着来晾。
这样做,不必担心天气突变却来不及收拾衣物,也不必考虑居住环境是否适合晾晒床单类的大件物,更不必担心力气不够,不好晾。
尤其在外边的时候,还需要考虑一个问题:晾晒在公共场地,要防止衣物被某些变态偷走。
我曾有过一次这样的遭遇,那之后,一个人住就从来只把衣物晾在室内。那种单人用的简易晾衣杆,很容易买到,也很实用,搬家时拆卸方便,容易携带。——只是没有带回老家。
而外婆就不同了。这辈子就没走出过这个小地方。第一次出去,还是前几年跟着姨妈一起乘坐游轮“环游世界”。回来后,打电话给我,却只说最好玩的只是在船上吃的那些东西。
也是,那些欧洲国家,最有吸引力的是文化。就算有美食,也不是外婆吃得惯的。外婆连普通话都不会说,目不识丁,去了那里旅游,能有什么乐趣?好在船上还有她能吃得惯的食物。
这样的外婆,而且是现在的外婆,最不缺的就是时间。再加上已经一辈子都这么过来的,会偏好将自己的生活空间尽可能扩展到她能触及的每一个物理空间,她自然不仅仅只是把自己的东西占满屋里所有她能放的地方。晾晒衣物,一个小小的阳台怎么可能够?
一天三套地换,每次一洗就是十多件,还每两周就换一次床单被罩。一个小小的阳台,哪里够?上次洗的还没干,就又新添了新的要晾。
看那些衣架的数量,不知道的还以为这屋里住着五口人呢。但其实只是两个人在使用。而她一个人就能用掉四个人换洗衣物会使用到的衣架数量。
我数了一下,她的衣架数量比我在北京十多年用过的衣架总数量还多一倍!
我跟她就是这样的量级差距。
我们之间的差异还远不止于数量,还在于向外投射的自己理解的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的认知差异:我习惯了无必要勿增实体,所以在物理空间上,很少会增添物件或者扩展物件来占用更多空间;但外婆不是,她恨不能把任何能占的空间都给占满,都标记上她的记号。
比如她放得满屋子都是的衣物和其他东西,比如天台公用区域上那两条她找人牵上用来晾挂她的衣物和床单被罩的钢绳。而且领地意识特别强,如果有人在她要用时先占用了她的挂绳,她一定会骂人,还会直接动手把人家已经挂上的衣物给拿走。
如果那时候有其他挂绳空着,她会把人家的挪到那些地方去;但如果没有多余空间,她就会直接把人家的放在一旁空地上。认为那是人家活该。用了别人的挂绳,自然要先等主人家用完再轮到他们。
可是外婆从来不会想,这挂绳挂置的地方本就是公共空间,大家都有权利分享这里的物理空间。不是她挂了两条挂绳,那里就变成了她的专属领地。
只是,像外婆这样想的大有人在。这也是这个小地方的“特色”之一吧。
他们对“公共资源”更多的理解是:好处先到先得,但代价能赖就赖。极端的,甚至就像某些“钉子户”一样,有好处时,分享利益不吭声,但一旦需要他们也一起承担公共责任、出钱缴费的时候,就会极力反对,不配合。
这类事件发生在小区里,最麻烦也最频繁的就是因为公费缴纳不及时而被少数未缴费的业主给连累得一起停水。仅只因为他们计较那每户需要多出两百多块钱用于维修地下水管破裂和电梯故障的共用资源的维护费用。
虽然在这方面,外婆还是比较积极配合的。该交的还是会交。还会参与批评那些“钉子户”的不道德,没有公德……但并不表示她身上就没有当地人(尤其是她那辈人)根深蒂固的“我的东西给你们分享是好心,不给也是没什么可指摘的”的适用范围包括了公共区域、某些公用资源——只因“先到先得”“先占先得”的那种理所当然。——他们似乎认为,这种理所当然的适用范围没有边界。
但是你又能怎么样呢?所谓的“道理”也不过是个参考而已。最终还是得看人数。人多势众——还是很有实际影响力的。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