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00森田疗法:如何“简单粗暴”地摆脱焦虑障碍?
划重点
1.森田疗法的核心思想有八个字,叫做“顺其自然,为所当为”。顺其自然不用说,就是接纳。但接纳并不是全部,为所当为的意思,就是做你应该做的事。
2,当你遇到问题,不知道该改变还是接纳时,也可以换一个思路,别关心“问题”,多关心“我想做什么”。
上节课讲到自我接纳不光是一种被动接受,也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自我调适,甚至可能带来意料之外的改变。那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接纳自己呢?
从这节课开始,我要介绍一些相关的心理学实践。第一个要介绍的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疗法,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差不多跟精神分析诞生于同一时期,也就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到今天已经有一百年历史了。它的创始人是一个叫森田正马的日本医生。这个心理治疗体系包含了大量东方哲学,尤其是禅宗的思想。
我们知道,东方哲学自古以来就蕴含了辩证统一,顺其自然等后现代思想特质,而西方心理学直到一百年后,才逐步认识到“自我接纳”的科学意义。这之后心理学开始转向东方,寻求思想养分。
森田疗法作为其中的代表,核心思想只有八个字,叫做“顺其自然,为所当为”。顺其自然不用说,就是接纳。但接纳并不是全部,为所当为的意思,就是做你应该做的事。
接下来,我先介绍一下森田疗法的发展背景,再和你讨论它在今天的应用和启示。
森田疗法的发展背景
我们先来说,森田疗法的思想是怎么出现的?又是如何体现在心理治疗中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例子就是创始人森田正马的亲身经历。
森田正马出生于 19 世纪日本农村的一个乡绅家庭。家里除了有点田产之外,父亲还是一个老师,对森田正马从小就要求严格,期待他努力成才。这种望子成龙的家庭氛围,我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但偏偏森田正马是一个体弱多病,个性怯懦的男孩,又抗拒学习,见到父亲就像老鼠见了猫,当然,他也不喜欢自己这样。可直到考上医科大学,森田正马都是这么一个软弱,自卑,全身都是毛病的人。但是大学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是什么事呢?
大学一年级的时候,父母因为农忙,有两个月忘记给森田正马寄生活费。恰逢森田正马自己的状态也不好,身体频繁出状况,也耽误了学习。所以他认定,自己是被家人放弃了。作为外人,你大概会觉得这种想法毫无依据,但森田正马作为一个百病缠身的学生,对自己又有很多负面想法,他坚信人生已经陷入了绝境,在这种自暴自弃的状态下,他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他还有一场考试。所以他打算在死之前拼一把,考出一个像样的成绩来。复习期间他废寝忘食,同时放弃了一切治疗。他想:反正最坏的情况就是毁了身体,自己连生命都不要了,还在乎身体吗?
我估计,你已经猜到这个故事的结果了。最终森田正马放弃了自杀的想法,因为他发现自己考得还不错,可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成绩。不光如此,他还发现了一个让人惊异的事实,他没有吃药,也没有刻意调养身体,可是在这种自暴自弃的状态下,那些困扰他多年的症状,头痛啊,失眠啊...统统奇迹般消失了。
学习了自我接纳的理论,你知道他的“自暴自弃”,其实是一种对问题的接纳,问题也就水到渠成地消解了。但是当时,森田正马作为一个医学生,这个结果完全颠覆了他的认知。他发现,最好的治疗竟然是什么都不做,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他开始尝试把这个理念应用在治疗当中,最终发展成一个独立的治疗体系,也就是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的应用
你可能会想,这个故事虽然很精彩,但要像森田正马这样,用一种“自我了断”的心态才能达成自我接纳,是不是过于惨烈了?也没必要做到这一步吧?
别急,接下来我就介绍,森田疗法是怎么大规模应用的。森田正马顺着“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理念,形成了一套操作方案。
这个方案的核心可以概括成一句话,那就是:只在意生病的人生是很无趣的。假如你不想生活中只有生病这一件事,就做点别的事吧!
这句话要怎么体现在治疗当中呢?听我慢慢讲来。有一类病症,被命名为“森田神经质症”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焦虑障碍,常见的比如恐怖症、强迫症、失眠、疑病症、还有一些躯体相关反应,比如不明原因的头痛,过敏反应等等。
这一类症状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呢?森田正马发现了一种机制,叫做“精神交互作用”,意思就是:你只要觉得身体某一处有问题,无论你愿不愿意,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这里,这就让你对那些不舒适的感觉越来越敏感。即便你努力控制,注意力也不会随你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甚至有可能带来植物性神经系统失调,“无中生有”地制造出躯体症状。
这个原理也就是前面讲过的循环:担心是问题的一部分。那怎么应对这类问题呢?森田正马开发了一种叫“森田病房”的住院模式。在森田病房里,病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卧床。找一个单人的房间住下来,一住就是一个星期。这个房间很素净,除了简单的家具之外,基本没有别的陈设。病人住在这里,不能与别人会面,交谈,至于看电视,玩手机,更是想都不要想。你想想,在这种近乎于隔离的状态下,
除了一日三餐,病人能做什么呢?只有胡思乱想。焦虑的人平时最爱胡思乱想,琢磨自己的病情。那正好,现在他就可以敞开了琢磨。
你有没有从这里感觉到一丝悖论干预的味道?就是“欲擒故纵”:反正病人爱担心,也拦不住他们担心,索性就让他们担心个痛快!这样一来,焦虑就不再是问题,而变成了一种常态。可是你想想看,要担心整整一星期啊,每天从早到晚,没别的事干,只能跟自己身上这点“症状”较劲。可这件事琢磨来琢磨去,也琢磨不出什么花样了,那撑过一段时间,病人不接受也只能接受了。
有人可能会想,这有点不人道啊!生活那么有趣,有那么多可以做的事,你却让一个人困守在自己的症状里。可是换个角度想,这不正是焦虑的人每天都在做的事吗?他们只不过在医院用一种更戏剧化的方式,把日常生活的状态集中体验了一遍而已。
接下来一周,他们被允许做一些简单的活动。虽然还是不能见人,不能交谈,但是允许他们每天有一点阅读时间,可以在日记里记录自己的情绪感受,还能去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患者会把这些时间当做难得的“放风”,格外地珍惜。因为有对比,他们的感受也不知不觉产生了变化:相比于躺在床上琢磨自己的病,还是做其他事情更有意思。
这之后,病人还要在病房里住一到两周,但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一些体力活。比如种地,挑水,打扫卫生,手工操作。很多医院的森田病房外面,都有一片自己的菜园。病人花大量的时间在这里劳动。有趣的是,有的人在住院之前弱不禁风,感觉全身上下都是毛病,这时候腰不酸了,头不痛了,纷纷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到这个阶段,就可以准备出院了。
你可能会想:这就行了?明明什么都没治啊。确实,一两个月的疗程,很多人未必是身体本身变得更健康,但森田疗法的效果依然是显著的,因为病人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干活了,苦活累活也不在话下。
你看,这不就是自我接纳的精神吗?病不病的先放在一边,我能像健康的人一样生活,做我想做的事,我就是健康的。
森田疗法带来的启发
作为现代人,你可能会觉得这方法有点脱离实际,且不说一两个月的世外桃源般的封闭治疗不现实,当代人面临的焦虑困扰,也跟体力劳动越来越远。所以,进入 21 世纪以来,森田疗法的实践受到了很多抨击。
不过,我觉得它的理念仍然对当代人有一些启发。这是我想讲的第三点,森田疗法传递了一个最重要的理念:“反正不会死”。意思是,当你被焦虑困扰的时候,你不需要把自己关到一个病房里闭关。
你可以告诉自己:焦虑就焦虑吧,反正不会死。我猜,这也是森田正马当年在困顿时最重要的领悟。他在书中反复强调过一个意象,叫“死的恐怖”,那是他小时候在寺庙里看到地狱的壁画,在心里留下的烙印。
他年轻时之所以对健康高度敏感,把那么多注意力放在“问题”上,就是因为怕死。在他“自暴自弃”之后,他的解脱就来源于此:就算问题还在,我也不会死。
我们前面讲,要跟焦虑和解。但“和解”仍然是一个积极的追求,如果有人就是做不到和解怎么办?这时候,森田疗法的理念就更简单粗暴:不和解又怎么样?焦虑,没事的!这也是患者在卧床那一周的体验,放任自己焦虑,随便想,随便急,不需要做任何干预。但是你会扎扎实实地体验到,焦虑很难受,但它干不掉你,这比一切道理都重要。
这个理念甚至比“接纳”还要更进一步。接纳多少代表着一种内心的平静,好像你不该害怕问题。而森田疗法的理念是:怕不怕的其实不重要,因为死不了。咱就不需要把太多的精力花在这种害怕上。实在要怕也由得你,因为你总会发现恐惧也没啥意思。那有意思的是什么呢?就是做事,“为所当为”。活着不是为了“没问题”,活着是为了做事。这个理念在今天也很有意义。当你遇到问题,不知道该改变还是接纳时,也可以换一个思路,别关心“问题”,多关心“我想做什么”。不要让问题成为做事的障碍,做你想做的事,问题不重要。
听完这节课,你认同“森田疗法”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吗?原因是什么呢?欢迎留言,也可以把这一讲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学完森田疗法,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种自我接纳的技术:现实检验。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