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该如何表达?古早人有话说

【郑重声明: 文章系原创非首发,文责自负。】

“父”:象形解释为肩披蓑衣、迈开双腿奔波做事的人。

       ——题记


01

父亲节,一个感恩父亲的节日。

因为父爱如山。

世界上有不少国家设立父亲节,像俄罗斯的“父亲节”是2月13日,韩国的“双亲节”是5月8日,德国的“父亲节”是5月31日,巴西的“父亲节”是8月第二个星期日,较广泛流传的是起源于美国的父亲节,在6月第三个星期日。

尽管我国没有设立正式的父亲节,但是纵观中华历史长河,关于感恩父亲的孝文化,早已深入人心,并写入“教材”,代代相传。

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

《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

《二十四孝》更是作为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为百姓所传颂。

“立身以孝悌为本”,“一孝立、万善从,是为孝子,是为完人”,“忠臣出于孝门”,“百行孝为先”,这些观念,千百年来,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价值取向。


02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在农耕文明时代,尽管有游侠、商贾及迁徙,但大多数平民百姓还是向往早出晚归的田园生活,在家奉养并孝敬父母。

子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黄香,东汉安帝时任魏郡太守,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黄庭坚,北宋诗人、书法家。其诗“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意蕴深长。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马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在隋唐科举考试制度启用前,孝敬父母还一度成为政府选拔官员的标准。在汉朝,察举一途成为入仕的正途,举孝廉亦成为一种政治待遇和权力。如“曹操年二十,举孝廉,郎”,当然也不乏弄虚作假、道貌岸然之辈,如汉末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03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对父母尽孝,是人生在世最根本、最原初的人伦大要,也是良好家风最基础、最集中的育成因素。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意思是:看见屋边的桑树和梓树,一定要必恭必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亲,我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

《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意为孝敬父母,最困难的是做到和颜悦色。

回顾历史,早在2500多年前,古人就对如何感恩父母进行了诠释。孝敬父母,要考虑父母的感受,我们所做每一件事、所说每一句话,是否必恭必敬,让父母心情舒坦。其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让父母牵挂,就是一份孝心。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同样教导我们,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在欢喜他们高寿的同时,也要及时行孝。

有人说:“中华率土之内,天天都是‘孝老爱亲节’”,或许,以此来解释我国为什么没有设立“父亲节”,似乎也行得通,毕竟孝敬父母不像中秋、除夕,一年才一天。

孝老爱亲,这一千年传承的中华道德文化内涵,不会以节日符号而转移。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3179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