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怀》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魏征的诗作,叙事抒情诗。
翻译:
在这样一个群雄并起割据天下的时代我定然是想要立下战功一展抱负的。
虽然曾经我进献的计策没能得到认可,但依然相信有很多机会可以让我施展才干的。
所以这次再次梳理好自己的想法拿去面见主君并且争取到了实施的机会。
曾经有人自请君王平定过南方想来如今的我依仗着我朝的威势必然也能有所作为。
上路以后发现事情不容易呢。路走起来那么崎岖难行,还那么远。
身边也没有真正可以扶持自己人。如同树林里只能听见鸟鸣,山上只能听见候叫。
我现在都开始怀疑自己一腔的雄心壮志是不是有意义的,我又能不能做到了。
想起之前的轻率的计划怎么会不害怕了?可是陛下一直对我恩遇有加啊!他相信着我。
历史上的贤者多是看重承诺的人,他们也面对过很多艰难的时刻,比如季布和侯嬴。
人这一辈子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既然自己做出承诺又有相信着自己的人那就必须努力。至于能不能成功那不需要我现在考虑。
个人感悟:
这首诗里面引用大量典故,主要就是梳理了自己的现状后为自己打气,让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努力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这句诗里面就有两个典故:逐鹿中原和投笔从戎。作者魏征本也是文臣,创作此诗时刚刚更换了自己效忠的主君,其中应该是有战乱的原因。逐鹿中原本就有群雄并起,争夺天下的意思。而因为战乱更换门庭的自己为了证明价值也加入了战争的第一线,怎么不算是投笔从戎了?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这句诗里面带有连纵合横的典故。前面已经说过了,魏征是文臣刚刚换了自己的效忠的对象。文臣的风骨是很重要的,所以这句就是在解释为什么自己会背弃旧主。“纵横计”指谋取天下的计策。我曾经屡屡进献的计策一直没能得到采纳,我的才华不能得到施展,可是我想要得到认可,也相信自己可以建功立业。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杖”:拿。“策”:谋略。“谒”:面见。前面说过,我,魏征更换了一个主公,因为我相信自己可以为自己争取一个出人投地的机会。所以我这次就拿着自己的计策去面见君王为自己争气。一个刚刚改换门庭的人想要为自己争取机会的人当然只能自己亲自把自己的计划实施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现在的魏征并不能仅仅只是作为一个谋臣的身份呆在安全的后方了。所以就有了“驱马出关门”。我不仅仅是把计策献给了天子,我还要自己就去把它实施出来以证明我的价值。这也对应了最初的“投笔事戎轩”。作者不再只是纸上谈兵的人了,要亲自上一线了。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请缨”出自《汉书·终军传》,里面记载曾经有位名叫终军的文臣人也是自请去南越说服南越王归附汉朝,虽然成功说服了南越王可因为他的臣子不同意让自己和南越王都遭到了杀害。作为连句,也有自比的意思。不论如何终军也是史书留名的人,魏征应当感觉自己也有终君的才干。“凭轼”:乘车。唐朝的车架是有换分阶级的作用的。在自比二十岁就为了强大汉朝而死去的终军以后,魏征在为自己打气我也是裹挟着君王的气势去劝降旧部的,怀抱着青史留名的死志。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郁纡”:山路盘曲迂回,崎岖难行。“ 陟”:登。“岫”:山。魏征说明原委,表明志气后就出发了。在路上发现了行路的艰难,也暗示着想要达成这件了不易。这条路不好走,而且看上去还和平原一样一望无际没有尽头,就像我想要达成的目的一样。不知道如何下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成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这两句就是典型的以景喻情了。高大的密林中和深山里有的只是鸟儿的悲鸣以及猿猴的啼叫,置身其中的作者能感受到的只有无助和凄惶。作者很明显已经到了敌军中,实施他的计谋了,可并不顺利。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千里目”这里喻指的远见。谋臣讲究的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九逝魂”出自《楚辞.九章.抽思》用在这里有让自己劳神费心的意思。此时的魏征明显受到了打击。原来我没有那么聪明,很多事我并不能手到擒来,好多计策需要实施事也危机重重。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到了这一步,怎么会不害怕?可感念着君王对我的器重。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又是两个典故。“季布”:楚汉时人,以看重承诺而著名当世。“侯嬴”战国时期作为幕僚为主君献策而引导了战局的走向。此时的魏征明显身在敌营,作为一个已经更换过门庭的文臣他必须要走好每一步。所以不断为自己鼓气。“我要做季布这样看重承诺的人也能成为侯嬴这样左右战局的人。”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此时此刻的魏征不再执著最初的“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了。他是一个文臣,他与自己的风骨,功名利禄到底如何都是别人的评论了。他只要为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努力就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