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审美原则:秩序与韵律
秩序广泛存在于宇宙中,如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四时往复变化、光线传播的方向,还有生命世界生生死死繁衍更替,似乎都遵循着某种既定的秩序。最能体现秩序的,是广泛存在于生命世界的螺旋结构,贝类生物外壳经典的螺线构成、藤蔓植物坚定不移地旋转生长等都是对造化之秩序最生动的呈现。人类根据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建立起一系列的秩序,广泛运用在国家机构、法律体系、科学体系、城市规划、装饰艺术等领域。
在装饰性绘画和工艺设计中,以对称、重复、放射等手段构成的秩序规则被广泛运用,让作品获得一种严谨别致的美。最为常见的是以一个简单的花纹图案进行重叠排列,来强化视觉效果。比如敦煌壁画和唐卡绘画中就大量的使用这一种构成法则,常常以简洁的花样和曲线进行重复排列,再辅之对称构图,画面中的云彩、莲花、植物、衣纹大多以此方法绘制。
这种追求秩序之美的艺术手法,几乎在任何一种文明世界都存在,特别是西方装饰艺术中运用得最为广,在一些创作性艺术作品中,同样引入这一方法。我们在英国拉斐尔前派画家比亚兹莱的黑白绘画作品中,就可以看到大量重复排列的花纹图案被用于装饰画面。而荷兰画家埃舍尔则完全以探索图案重复的奥秘为乐趣来创作,他的作品把数学公式般的严谨构成发挥到了极致,至今无人能再超越其上。
其实以秩序为基础的美学构成方式并非由近代人发明,而是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传统。在旧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已经出现了以抽象图案并置排列的构图法则。在今天世界上一些地区的原住民社会中,仍然保留着这一古老绘画传统。比如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树皮绘画中,就大量使用最简单的点线重复排列,完成作品却能带给人一种震撼效果,让我们这些自认为生活在文明世界里的人也不得不为之感动。
秩序来自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抽象化提炼,具有非常明显的雕凿痕迹。每一片天然的树叶和花瓣都是不完全相同的,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只需找出其基本共性,忽视细节上的差异,抽象出一种理想化图案,以重复并置的方法来表现整体形象就行。这样一种技法的广泛运用,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创作难度。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从最简单的图案排列规则入手,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通过掌握秩序规则而获得的程式化技法,几乎存在任何的一类艺术中。比如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排线,就是以线条重叠方式来完成作品。而中国写意绘画中的书法笔墨线条和皴擦点染技法,同样是基于某种秩序规则而来。
秩序运用于视觉艺术中,可以带给人庄重、和谐、均衡的审美感受,但过度依赖不求变化也会让人觉得压抑、做作、虚伪、匠气。比如清代一些宫廷绘画,因过于追求秩序上的严谨,就让人觉得非常匠气。在需要表现严谨、庄重的创作领域,比如建筑、城市规划等,秩序却是大有可为之处,运用得恰如好处,可以最充分地展示作者的聪明才智。
与秩序相似的,韵律也广泛存在于宇宙之中,只不过它看似更缺乏规则,我们可以用心性去感受,却难以从理智的角度把握其规律。似乎一切美好的自然景象中,都存在着韵律,如流动的云彩、夕阳下的光影变幻、晨雾掩映下的山林。虽然说,韵律也可以带给人类似于秩序的视觉均衡,但却又是完全的不同。因为在我们的心理感受中,韵律是没有固定规则,也不能被平均化、数量化、理性化的。如果秩序带给人的是理性意识上的法则美,那韵律就是感性升华中的心灵微妙触动之美。我们对比一下东西方园林艺术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这一点。西方古典园林总是修剪得整整齐齐,让人感受井然有序的严谨之美,身处其中的人已能感受到和谐与优雅,但全然不是自然的韵律。而在东方庭园中,出于一种对抗儒家秩序的道家思维指引下,以师法自然为基本美学诉求,营造出一种反规则化的优雅神韵。不可否认,在东方庭院建造中也有秩序地存在,但其更偏向韵律上的追求。这样一种美学倾向,几乎在所有东方艺术中都有所体现。如东方盆景艺术,虽承载着太多的匠心刻意求索,但却努力让其更自然生动,传达出一种高雅超脱的美学与文化诉求。
对韵律的追逐,在传统写意绘画中表现得最为极致。中国绘画追求的“气韵生动”,实际上就是最高境界上的精神韵律。只不过要想做到气韵上的生动,单凭熟练技巧是无法做到的,还必须从精神超脱寻找生命的灵性表达,而这除了技艺打磨与文沉淀外,还需要心灵上对韵律本身的深刻体会与感受。
任何的艺术创作,都是从秩序的建立开始的。因为秩序可以通过技巧去实现,一旦运用得当,就可以创造出和谐均衡的视觉美出来。如古代西方艺术中,就对数的和谐的追求,认为一起美好事物都是由数学公式构建出来的。然而,韵律虽同样存在于天宇中,但因其缺乏规则性,反而更难让人把握。几乎任何不缺少心性情感的人,都可以感受到自然韵律的存在,这是因为生命的本性中,原本存在与造物相通的东西,但要想自己去创造出富有韵律的美来,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在这方面,人类的技能显得相形见绌。为了模拟自然界的韵律,现当代艺术家琢磨出滴、洒、喷、溅、擦、沷、洗、流等技艺,利用随机性力量来营造画面效果。但是,这些比较容易掌握的技巧很快就变得程式化,虽然随机形成的作品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重合,但总让人觉得风格雷同,与韵律本身难以捕捉的神妙相去甚远。这与传统中国写意绘画发展成模式化的套路制作,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秩序和韵律都可以带给人美感,这是自然力量造就无处不存在的美之重要因素。然而,一旦秩序和韵律的和谐被破坏,就可以为人的心理上制造紧张、不适、甚至是痛苦,最严重情况下会激起愤怒。每当我们看到城中村那些胡乱拉扯的电线和路边随意堆放的垃圾时,就会非常的不快,因为秩序早被破坏了,更无从谈起韵律。一些长期生活其中的人,之所以不会有类似的不快,是由于反反复复的视觉刺激让其情感麻木,丧失了对美的基本诉求。
当然,秩序与韵律的破坏也并非完全一无是处。在一些作品中,艺术家为了制造心理的紧张感,特意创造出一些不和谐因表,来调动观者的情绪,往往可以收获出乎意料之外的效果。如一些批判性的作品,就会在关键位置上制造紧张感,让观众感受到痛苦。
这种秩序上的不和谐,本身也是存在于自然界的。如人在发怒时的表情,就会让周围的人感受到不适,因为这时原有的和谐面貌被破坏了。而其他如战争场中的杀戮画面、凶猛野兽在捕杀猎物时的表情,也是可以为人制造心理上紧张的。与此类似的秩序与韵律和谐被破坏,虽然让人不适,但却又是无法逃避的视觉焦点,这一点艺术表现中极其重要。如同一个人经历某些恐怖场景后,其画面往终生无法遗忘,这其实就是一种破坏性视觉力量所致。现实中,破坏性力量比之建设性的秩序与韵律,更容易影响人的审美认知。
作者:杜洪毅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