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穿
看到一位大公号主文——要彻底洞穿一个人,必看其“诉求”的能量等级。
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精炼而深入浅出地阐明了何谓博弈,何以洞穿一个人。特摘下来与君共勉。
凡是诉求,都在试图解决自身与外界的关系,也即与外界的一场能量交换博弈。
因此,任何诉求的提出,一定是基于某种内与外的博弈环境。没有内外博弈,就没有诉求。
表达诉求的能量等级,实际上就昭示了参与的不平等性,以及可能的隐性权力等级。
表达诉求,本身就是一种话语结构模式的呈现。同样的诉求,用不同的话语结构来表征,其结果是不一样的。
比如,少分了一担米,有人用发泄情绪的方式表征,愤怒、语无伦次,以及人身攻击等等。而有人用分米的规则来对照执行的错漏,即对错有度,有理有节。当然,还会有人把这种错漏当成一种把柄,从而提出比补偿一担米更多收益的解决方案。
在就这“少分一担米”而提出诉求的方式中,很显然,这里的三种方式,其实代表的是三种话语结构。
第一种:是对“少分”的无知,即知道少了,但不知道如何表征这个“少”。
因此,对方对此的应对,可能还会倒打一耙,故意激怒,以使之承担更大的过错,而消解了这“少分”的小错。
第二种:是基于既定规则的据理力争,但如果缺乏对规则的足够的解释权,那么,很多规则的对,或错,最终仍然属于更高的解释群体。
因为,任何规则的设计,都一定预留了一定的解释空间,或者说一定的修正机制。
而第三种:则是试图操控对方的诉求模式,从而达到一种去博弈化的绝对不平等机制,也即产生了某种居高临下的权力机制。
而生成这种机制的核心是:对方屈从自身的诉求,总是比对方抵抗自身的诉求,损失要小得多。
以此三种诉求模式为例:
第一种,大多为不计算入分配参与的个体,因此,也不可能产生任何的隐性权力。
第二种,大多为可以极少参与分配计算的个体,具体要看环境压力程度,以及此类个体的组织能力。
第三种,为极少数,亦可谓之精英,比如所谓的财阀、军阀、学阀,实际是精准掌控了某一类资源的群体,因此,他们的话语结构能力,本质彰显的是资源的能量。
比如,秦始皇的被诋毁来两千年多年,就是因为他的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彻底得罪了六国的学阀、军阀、财阀。
即亮诉求,必有所争。
凡入世间道,即入利害场。
因此,如何处理利害,总是能暴露一个人的眼界和手段质量。而所有的手段质量,最终都是基于对入局者的诉求处理之上。
至于所谓的眼界,不过是对世间法的参详程度。
越是能迅速找到要害,越是有能力从低层次的利害关系中抽身,或者,越是能为对方创造诉求的个体,往往就是那个藏得最深的人。
在世间道中行,唯有一个“藏”字,最难参破。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