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是闲谈兴,为霞尚满天——诗坛知己白居易与刘禹锡之晚年赠诗品读

                      知己难觅,知音难遇

        常言道,人有七情六欲。作为个体的人,喜怒哀乐惧乃情感、情绪常态;作为群体的人,其情感常态不外乎爱情、亲情和友情。而超乎其上者,乃知己、知音者也。亲情伴随血缘关系而产生,爱人、朋友在生活交往中亦相对好寻,唯知己难觅、知音难遇且极其稀少,故显得尤为珍贵。有道是,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难觅一知音。当年,鲁迅先生借用清人何瓦琴联句书赠瞿秋白先生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人的一生如果能够得到一个知己就知足了,今生今世都应当像一母所生的同胞那样对他。

        真正的知己、知音,是与你志同道合、思想契合的人。其之所以难觅难得,就在于它是一份人际之间的懂得与相知,是一种淡淡的陪伴与心灵的共鸣,是人生困窘时的雪中送炭,是身处逆境时的惺惺相惜、倾力扶助,是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是人到老年、孤独寂寞时的心灵慰藉。春秋时,俞伯牙“善高山流水鼓琴,其友钟子期善听之”(《列子·汤问》),共同谱写了“高山流水觅知音”之千古绝唱。“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史记·管晏列传》)之“管(管仲)鲍(鲍叔牙)之交”则树立了人生知己之光辉典范。“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汉刘向《战国策》),生动地诠释了勇士愿意为赏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女人愿意为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的献身精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诗言),形象地诠释了知己之交跨越时空的凝合力。

        唐代诗坛,有众多的知己好友。其中,中唐时的白居易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二者步入晚年之后多次相互赠诗,给后世留下了惺惺相惜、互相唱和、抱团取暖的诗坛佳话。白居易的诗注重写实,通俗易懂,内容凝重,晚年甚至有些消极。写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陋室铭》的刘禹锡,其诗文则极具哲理性,虽屡遭贬谪但却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诵读“白刘”晚年赠诗,体悟其中所描述的老年人生,对于当代的老年人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应对衰老、安度晚年,仍具一定的心灵慰藉作用。

刘禹锡《陋室铭》

                      初逢扬州,相见恨晚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有“诗魔”、“诗王”之称。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二人虽为同年出生,但刘禹锡21岁就进士及第踏入官场了,白居易28岁才中进士,在任官上刘禹锡可谓白居易的前辈。等到白居易开始熬资历的时候,刘禹锡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故二人虽同朝为官,却没有打过照面。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这两位著名的诗人刺史于辞官返朝的途中终于在扬州相逢了:辞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返回洛阳的刘禹锡遇到了结束苏州刺史返归洛阳的白居易,两人惺惺相惜、神交已久,今日终于相见。两个落魄的灵魂相聚在酒席上,谈论起人生的际遇,不由感慨万分。两人同年出生,都主张乐府运动,都遭受了多年的贬谪,此时相遇顿觉相见恨晚,遂引以为知己,一同举杯畅饮。面对满头白发的同龄老友,喝高了的白乐天眼噙泪花,率先情绪失控,忍不住吟诗相赠,是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白居易诗言,梦得老兄啊,你为我拿过酒杯添满酒同饮共醉,我们一起执著击打盘子唱着歌。虽然你诗才堪称国手,却也只能这般,命运如此也无可奈何。抬头看到的人都风光无限,而你却独守这漫长的寂寞。满朝官员都能谋得自己的位置,唯独你蹉跎了光阴。我也知晓有才的人必定会被其才气所连累,但是你这二十三年也消损的太多了吧。

        白居易在诗中充分表达了对刘禹锡多年被贬遭遇的同情和不平。如此愤慨而关心的诗言深深触动了刘禹锡。他凝视着窗外挽歌般的落日,感慨万千地赋诗回赠,是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回赠诗言,乐天老弟啊,我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当时刘禹锡被贬巴山楚水之地已历二十三年之久,白居易有感于此写下“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来安慰他,展现出老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和深切关怀。乐观的刘禹锡则写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回应,展现出其豁达的胸襟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此两句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坦然面对世事之变迁和仕宦之升沉。这两句诗形象生动,饱含哲理,后并赋予新的含义,用以比喻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客观规律。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则是刘禹锡表达对白居易的答谢之意,也寓意着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一杯酒,一首诗,一切都是过去,从今天开始又是新的一天。从这首诗之后,刘禹锡和白居易都迎来了自己后半生的精彩生活。两个人都算古代的长寿老人,相互和诗,成就一段诗坛佳话。

        读刘禹锡回赠之诗,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刘禹锡那种在逆境当中的坚韧豁达的强大内心,感受到了其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达观精神,同时也体会到了他对朋友的感恩和相互理解之情。每每咏读这首诗,都能让人心振奋,使无数失意人内心再次燃起希望。

        扬州相逢只是刘白二人友情的起点,此后的岁月里,他们一同吟咏风月,一同在官场上打拼,还有晚年毗邻而居共同养老的约定。两人都是中唐诗坛“大碗”,之后的唱和诗更是频频相赠,累计流传下来的相关诗篇多达百余首,每一首都饱含着他们之间珍贵的友情。

                    同为闲愁,两种心境

        大和三年(829)春,朝廷中宦官气焰日张,白居易的好友宰相韦处厚已经逝世,李宗闵勾结宦官将出任宰相,政敌王涯也于这年正月自山南西道节度使入为太常卿。是年春天,对白居易来说是个极不愉快的季节。其宦途中的突遭打击,使其处境如同闺怨妇一般,遂作七言绝句《春词》一首,委婉表达对此处境的愤怒和失望: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这是一首闺怨诗,前两句描写低低的花和绿树掩映下的小楼,将点点春愁带入了少女的眉心。后两句通过“斜倚栏杆”、“背鹦鹉”、“不回头”等一系列的动态描绘,写出了这个女子心中的不快和幽怨。全诗虽篇幅短小,但人物刻画生动,语约意远,诗意别出心裁,堪称佳作。

        读到好友之诗作,感同身受的刘禹锡随之作诗唱和,是为《和乐天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刘禹锡的和诗,描写一位宫女扮好新妆却无人赏识,只能百无聊赖地独自数花朵解闷,引得蜻蜓飞上头来的别致情景。此诗同样抒写宫怨闺情,但与白诗不同,诗人不在人物愁容满面的外形上着墨,而在人物牵情触绪的心境上落笔,通过对宫女神态的传神刻画,表现了她不胜幽怨之情。诗意别出心裁,富有韵味,有相当的感染力。

          有人说:“诗不难于结,而难于神”。这首诗的结尾是出人意料的,诗人剪取了一个偶然的镜头——“蜻蜓飞上玉搔头”,蜻蜓无心人有恨。这个结句是在回应“思量何事不回头”而设计的,它洗炼而巧妙地描绘了这位青年女子在春光烂漫之中的冷寂孤凄的境遇,新颖而富有韵味,真可谓结得有“神”。

                    新陈相催,前后相让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刘禹锡出任苏州刺史。白居易最好的几位朋友,微之(即元稹)、敦诗、晦叔相继离世,这让他十分伤心,于是写了一组绝句表达内心的伤悲,写好之后拿给刘禹锡品读。此时二人都年约六十,刘禹锡深感白居易之悲伤,遂写诗表达慰藉之情,此即《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刘禹锡诗言:乐天老弟啊,吟诵着您哀悼亡友的两首绝句,使我心中悲伤地写成这首短歌。我徒然惊叹世上的老朋友越来越少,只觉得文集中的祭文却越来越多。芳林中新叶不断催换着旧叶,流水里前波总是让位给后波。从古到今,人人都有生离死别之遗憾,您即使闻琴感伤,为亡友流尽眼泪,又能如何?

        刘禹锡的慰藉之诗,并非是简单地宽慰,而是浸透了自我的人生体验。全诗对仗工整,笔力遒劲。其中那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诗句,是后人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之来源,不知劝慰和缓解了古今多少老年人害怕逐渐被年轻人所取代的焦虑。人生易老和人事代谢之悲伤,千古皆然,不必过于伤怀。刘禹锡早就看明白了这是自然的规律。“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可以流泪,可以闻琴泪尽,但“如之奈何”。这最后一句是诗人在安慰友人,也是在慰藉自己,伤感之后仍要继续前行,把已故之友人那一份也活出来才是。

                    桑榆未晚,余霞满天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实际上等于退出了政治舞台;此时,他的同龄人白居易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也已三年。岁月何曾饶人,逐渐衰老的二人,很明显的感觉到了身体上的力不从心。此时的白居易行动不便,颇有些消极悲观,于是便写了《咏老赠梦得》一诗寄给老朋友刘禹锡,其肺腑之言,情深意切: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白居易诗言:梦得老兄啊,我和你都一同变老了,就不要问老成什么样子了。眼睛干涩,视力模糊,晚上早早就睡下了,早上起床看到那稀稀落落的几根白发,我都懒得梳理。偶尔想出门走走,只能拄着拐杖蹒跚慢行,所以更多的时候都是呆在家中闭门不出。已经懒得照那新磨的铜镜,也不看那些小字的书了。我现在常想起以前的人和事,但年纪大了,却让我很多事情都记不起来。只有和好友闲谈时才有兴致,但是总感觉你我这样的相逢时光也已不多了。

        白居易的这首诗流露出了其晚年面对衰老时的真实情感,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无尽的痛苦与无奈,可以窥见他对年老体衰的一种深深悲观、浓浓伤感之情。这不仅是白居易个人的情感宣泄,也是许多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收到好友的诗作后,刘禹锡深知白居易心中的苦楚,当即赋诗《酬乐天咏老见示》一首来安慰开导老友: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诗言:乐天老弟啊,人谁不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身体日渐消瘦衣带也越收越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总是偏斜到一边。不再看书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不要说日落之时天色已晚,虽然是流照在桑榆之上的余晖,依旧能够幻化成霞、绮丽满天。

        诗的前六句,刘禹锡地描绘出人“老”的体态与心境。他坦言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自己亦不例外。如今我不仅身形日渐消瘦,穿衣服都不得不紧束腰带;而且头发稀疏到戴帽都艰难,戴好等会就偏向一侧了。我这么爱读书的人如今都不看书了,只为保护好自己的眼睛不能再昏花了。年迈体衰,病痛缠身,时常需要借助艾灸来舒缓痛楚。

        诗的后半部分刘禹锡笔锋一转,展现出他豁达乐观的态度。他说虽然年纪大了身体差了,但转念一想也还是有好处的,我们经历过的人和事都愈发丰富,自然积累了更为深厚的经验与智慧。细细想来,这不正是人生的美好之处吗?因此我们何不放下对衰老的忧虑,多想些令人愉悦的事情,让心情更加畅快呢?

        最后,刘禹锡以一句绝妙的比喻作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不要因为夕阳已近桑榆就感叹时光已晚,你看那夕阳的余晖,依旧能映红整个天空。同样,我们也不应因年老而悲观消沉,只要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即使在生命的暮年,也能如夕阳般绽放出绚烂的红霞,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

        这首诗简朴之中又不失豪放之气,特别是富含哲理的最后两句,犹如璀璨的明珠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它让我们明白即便在人生的暮年,也应该怀揣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岁月之风霜。

刘禹锡经典诗句

                      雪夜闲饮,共醉陶然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白居易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政治上共遭冷遇,使两位挚友更为心心相印。他们都阅尽了人世沧桑,饱经了政治忧患,在宦海中浮沉了几十年。如今年近古稀,相对痛饮,从老后的失意寂寞,联想到少时的“不忧生计”,不禁感慨万端。二人相约饮酒时,白居易先后为刘禹锡写了两首七言律诗相赠。

        其一,《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白居易诗言:梦得老兄啊,我们少年时尚不知为生计而忧虑,到老来谁还痛惜这几个酒钱?你我争拿十千钱买一斗好酒,醉眼相看都已七十只差三年。闲来征求酒令穷搜经书史籍,酒醉聆听吟咏胜过领略管弦。待到菊花黄时自家的酒酿熟,我再与你一醉方休共乐陶然。

        其二,《雪夜小饮赠梦得》:

          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久将时背成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

          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

        这是一首记叙诗。雪夜寂静空旷,两位老友小酌慢饮,促膝长谈直到天明,心情爽朗开怀大笑。他们一起吟诗看雪,一起笑看岁月,纵使三冬严寒,亦能温暖彼此。老年生活情趣跃然笔端。

        情动于中,方为好诗。唐诗之魅力,就在于有情有义。唐代诗坛知己、知音之情谊佳话,不胜枚举。其中,白居易与元稹(元微之)、刘禹锡,可谓情谊深厚。这三个男人之间的交往构成一个有趣的情谊连环:白乐天为故去的元微之无限伤情;刘禹锡,为眼前伤心的白乐天无限惆怅。乐天把自己晚年的伤心之诗赠给刘梦得读,梦得赋诗回赠安慰老来悲伤的白乐天。中唐诗坛最动人的那一份真情尽现其中,读来着实令人动容。

        品味白居易刘禹锡晚年赠诗,感慨之余不由地自攒打油诗一首:

          心宽无处不桃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明月清风谁与共,高山流水觅知音。

版权声明:
作者:Alex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3288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