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巻第七十四 魏纪六读记

本卷记公元238-245凡八年事

一、司马懿平辽东。

东汉末年以来群雄割据,公孙渊一直占领着辽东地区。曹操统一北方的时,曾一度依附于魏国,但始终离心离德,暗中与东南的吴国政权勾结。237年七月,公孙渊自立为王,是为燕国,并在魏国边境进行骚扰。238年,魏明帝派时任太尉的司马懿讨伐公孙渊。

出征前明帝问司马懿估计公孙渊会有什么对策,司马懿说:“事先弃城逃走,是上计。凭借辽水抗拒我大军,这是次计。坐守襄平,那他就要当俘虏了。”魏明帝又问:“公孙渊会采用哪种?” 司马懿回答:“只有聪明人能正确估量彼此实力。预先弃城,这不是公孙渊所能做到的。他定会认为我们这次孤军远征不能持久,先在辽水抗拒,再退守襄平,这是中计和下计”。魏明帝问:“往还需要多少时间?”司马懿说:“去百日,回百日,攻战百日,用六十天休息,一年时间足够了。”

之后,双方在襄平展开激战。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先在南线多张旗帜,佯攻围堑,吸引敌军主力,而以主力隐蔽渡过辽水,逼进敌军的襄平本营,部将不解问其原因。司马懿说:“敌人坚营高垒,就是想让我们兵疲粮尽,若攻城,正中其计。古人曰,敌虽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现 在他们大军在此,老巢却空。我直指襄平,敌军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接着整顿阵列前进,敌军果然出来截击。司马懿对诸将说:“我之所以不攻其营,正是要等现 在的局面。”于是指挥魏军痛击,三战皆捷,遂乘胜进围襄平。

适逢连降大雨,辽水暴涨,平地数尺,魏军恐惧,诸将思欲迁营。司马懿下令有敢言迁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违令被斩,军心始安。公孙渊军乘雨出城,打柴牧马,安然自若。司马懿将计就计,故意示弱。朝廷听说雨大敌强,不少人请求召还司马懿。魏明帝却说:“司马懿临危制变,生擒公孙渊指日可待。”

果然,围城八月城破,公孙渊被俘。自此辽东地区直接归于魏国统治。

魏灭燕之战中,司马懿用兵灵活,迟缓有度,成为经典战例,被后世兵法引用,《百战奇法·必战》就引用了此战之语。

另一方面,平定辽东令司马懿在魏朝的声望达至顶峰,曹芳就下诏称他:“南擒孟达,西破蜀虏,东灭公孙渊,功盖海内”。司马懿平辽东也成为晋室夸耀先祖功业的事件之一。

二、三国第一高士--管宁。

管宁,字幼安,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代。他十六岁时失去了父亲,族中兄弟们怜悯他孤独贫困,都赠予他治丧的费用,管宁全都推辞不受,而是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送终。

管宁成年后身高八尺,胡须、眉毛长得很美。与华歆、邴原为友,三人志趣有所不同,管宁恬静退守,志在养德,而华歆、邴原则志在济世,热衷于功名。管宁主张立德化人,而华歆主张立功济民。

管宁的故事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割席断交”和“锄园得金”。在与华歆同席读书时,因华歆心神不定,对外界的权势和财富有所动摇,管宁割席与之断交,表明了他对德行的坚持和对友人志向不符的决绝态度。而在锄地时发现黄金,管宁视之如瓦砾,不为所动,展现了他淡泊名利的高洁品质。

管宁在东汉末年因黄巾起义避居辽东,在山谷中结庐。黄初四年(223年),司徒华歆举荐管宁,管宁谢辞。文帝即位,征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固辞不受。明帝即位,太尉华歆让位于管宁,并下诏书征管宁为光禄勋,管宁上疏称身有疾患,婉言谢绝。后华歆、陈群等人多次举荐管宁,魏帝几次下诏书征管宁,他都坚辞不受。管宁在外三十余年才回归故里。

241年,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又举荐管宁。曹芳下诏,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玺”的礼节去聘请他。但恰逢管宁死,时年八十四岁。

管宁名行高洁,人望之者,若邈然不可及,但与他在一起,却又感到平易可亲。管宁擅长因事导人于善,人无不化服。到死时,天下不管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无不嗟叹,因之被誉为“三国第一高士”。

后人有赞:管幼安如郭林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苏文定(苏辙)赞之曰:少非汉人,老非魏人,何以命之?天之逸民。

三、“末大必折,尾大难掉”--曹冏《六代论》。

曹冏,字元首。三国时政论家。曹魏宗室。沛国谯县(安徽亳州)人。曹操从堂侄,曹植族兄弟,魏少帝曹芳族祖。

曹冏颇有文才,有感于当时曹魏政权不重用宗室、大权将会旁落外姓的危险,于是写《六代论》。论夏、商、周、秦、汉、魏六代兴亡之事,建议分封宗室子弟,授以军政实权,以抑制异姓权臣,强干弱枝,巩固曹魏统治。当时魏帝曹芳年幼,曹冏便于魏正始四年(243)十一月,将其献给执政的大将军曹爽,希望以此论感悟曹爽,然而曹爽未能采纳。

《六代论》文辞慷慨优美,引经据典,旁证博引,被录入《文选》。文中“伐深根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末大必折,尾大不掉”、“观五代之存亡而不用其长策,睹前车之倾覆而不改于辙迹”、“泉竭则流涸,根朽则叶枯。枝繁者荫根,条落者本孤”、“百足之虫,至死不僵”等句,至今亦广为传颂。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3320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