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方为大用?

第一次认真听“无用方为大用”是在“山川上的中国”系列中国文学讲座第二季第一讲上,著名学者、美国哈佛大学亚洲中心研究学者、掌上国学院创始人杨鹏先生与大家分享《〈 道德经 〉与道家心中的理想社会》。

因为时间久远,我已经完全记不得细节了,我在网上找到当时的一段报道:

杨鹏先生首先简要介绍了老子及他的时代、老子与孔子的关系、老子与人类“轴心时代”同时期的大思想家的思想比较,从全球思想体系的高度考察了老子与道家思想对整个人类思想的影响及其在整个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然后以“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重点讲述了《道德经》中“有”和“无”的关系、由于不同的世界观而导致的道家、儒家理想社会模型的不同、道家的理想社会模型对于今天中国的现实意义。本次讲座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严谨详实,展现了杨鹏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与卓越的演讲才能。

我在网上搜了一下,很多这个主题的文章都是以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中的:“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为例说明老子的思想。

网上这段文章翻译成现代文大概意思是说:“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的状态给人以便利,“无”的状态则发挥了它整体的作用。”老子这句话中“有”指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实体。“无”指看不见、摸不着有用的空间。“利”指便利,能带来利益的便利。“用”指作用、用途。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有”的状态、“有”形的部分是可以直接利用的;“无”的状态、“无”形的部分是可以使“有”的状态、“有”形的部分整体发挥作用的。总结起来就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为以为利,无为以为用”的意思。

不过我现在觉得,老子是在诡辩。

轮毂中间如果没有空间让轴穿进来,那就不是轮毂。轮毂中间不但要有空间,尺寸还要与专用的轴相匹配。老子那个时代还没有现代科学体系里的度量衡体系,所以制作轮毂还只能心传口授,就像“轮扁斫轮”里轮扁说的一样。

器皿如果是实心的就不叫器皿,叫坨,另有其它用处。

建造房屋的目的就是遮雨挡风防野兽,房屋的门是用于出入的,窗是用于采光通风的,墙是保温防兽的。只有顶或只有墙,那不叫房屋,叫构筑物。

虽然我们用的是房屋内部的空间,但是我们形容一家人极度贫穷是不是用----家徒四壁这个成语?

一般谈到老子就谈到庄子,谈到庄子很多人就会谈到“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子也是在诡辩。

什么是无用之用?不过是现在看起来没有用而已。

比如我有一辆车,但我现在不出门,在家喝茶,此时那个车就是无用,稍后接到一个电话,要立刻赶到某地,那就要赶紧开车去那里,这个事后车的作用就大了。

这么看“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是否典型的正确的废话?

那一些树的故事,人受伤的故事,都是描述的某种特殊情况,可是特殊情况能替代普遍情况吗?

结果就是很多人也跟着故弄玄虚。

什么做一些无用之事,读一些无用之书……

做事、读书都是学习,学习就有收获,只是此时无用而已。

比如学生,如果只读学校发的课本和老师指定的书,阅读的范围就有局限性,另外有学生在读学校发的课本和老师指定的书之外再看一些“无用(此时)之书,是不是就比只看学校发的课本和老师指定的书的同学视野宽广、知识丰富一些?

我以前也是人云亦云,没有认真地读这些内容的书,现在开始看,发现其实不读也好,否则还容易被那一些所谓的大师带偏弄傻。

只是以后再听别人讲什么时,还是要先搞清楚来龙去脉,有互联网的帮助,碎片化学习也不是不可以。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3333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