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学桃园三结义,勿学瓦岗一柱香
人生在世,情义二字,体现在三国时代的桃园刘关张之中最为明显,而在隨唐时期瓦岗寨的对比中,就很难看到情义当头的思想脉络。因此,有谁知道情义无价,哪怕付出多少代价,“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意味着人们应该学习刘备、关羽和张飞的桃园结义精神,而不是效仿瓦岗寨的行为。这句话源自中国古代,通过对比两个历史事件来传达一种价值观。桃园三结义:指的是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在桃花盛开的园中结拜的故事。他们立下誓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共同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而奋斗。这个故事强调了兄弟情义、忠诚和为了共同理想而奋斗的精神。瓦岗一炉香:相比之下,瓦岗寨的行为或精神被认为是不可取的。虽然瓦岗寨也有结义的行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结义精神没有像桃园三结义那样持久和正面,最终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或影响。通过这句话,可以理解到,人们应该学习桃园三结义中所体现的忠诚、信任和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的精神,而不是瓦岗寨那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质的行为或精神。曾几何时,我们都是少年气盛,曾几何时,我们都渴望鲜衣怒马,仗剑天涯,但是后来我们都败给了现实。虽然现实不允许我们流浪江湖,啸聚山林,但是在我们的思想里都有那股子血性,那股子豪气,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向往桃园三结义,我们向往瓦岗一炉香,向往水泊梁山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向往热血沸腾的江湖。但是“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这句话一直流传在我们耳边,让我们望而却步。为什么“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桃园三结义成为历史美谈,瓦岗寨反抗暴隋也为人津津乐道,为什么前辈们会有“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之说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桃园三结义我们都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三国演义》开篇便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刘关张三人出身不同,但是意气相投,遂在桃园结义,誓言“虽不同生,但求同死”,这句话也成为后来者义结金兰的誓言典范。而瓦岗寨众位好汉也有在贾柳店义结金兰的美谈,贾柳店四十六友歃血为盟,誓言也是“不求同生,但求同死”,饮完血酒之后,便拉开了反抗暴隋的序幕,曾经的曾经,开始的开始都是好的,不管是桃园结义还是贾柳店歃血为盟,初衷都是美好的,但是俗话说得好,理想是丰满的,但是现实的骨感的。虽然这两个集团在前期是取得很大成就的,但是最终是失败的。刘备在失去两位兄弟之后,冲冠一怒,兴兵伐吴,为二弟报仇,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自己也在病逝白帝城。从理智的角度来看,刘备此时兴兵伐吴绝对是错误的决定,于国于民没有任何好处,须知刘备是蜀国的领袖,是核心中的核心,更是群众心中的“圣君”“精神图腾”,他的一举一动都关乎着蜀国万千百姓。但是刘备没有在意这些,在刘备的心中是“义大于天”,当年桃园结义之时誓言“虽不同生,但求同死”的誓言言犹在耳,两位兄弟身死人手,我刘备作为大哥,岂能不为兄弟报仇?于是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劝告,兴兵伐吴,最终导致蜀国由盛转衰。而瓦岗寨呢?瓦岗寨在起义之后,也是迅速发展壮大,甚至成立的西魏国,推选出了皇帝,程咬金、李密,然后与民生息,朝着繁荣发展,加上兵多将勇,甚至成为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的盟主,俨然是新王朝的气象,但是在经历了换王之后,瓦岗寨开始由盛转衰,集团开始分裂,核心人物之间意见不和开始发作出来,导致大将单雄信、秦琼、罗成、程咬金、徐茂公、魏征等人的出走,须知这些人都是瓦岗寨的元勋,可以说是绝对的核心,他们一走,也带走了瓦岗寨最后的辉煌,瓦岗寨的兴盛一去不返,直接被灭。这两个集团都失败了,虽然刘备建立了蜀国,但是瓦岗寨也建立了西魏国,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两个集团是非常相似的。但是结局毫无疑问的瓦岗寨更让人心寒,为什么呢?桃园三结义三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做到了同生同死,但是瓦岗寨的四十六友呢?不能说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这么严重,但绝对是没有同生,也没有同死。程咬金、秦叔宝、魏征、徐茂公等人都是大唐王朝的栋梁人物,而单雄信、罗成等人都是身死人手,罗成被李建成陷害,秦叔宝等人无可奈何。单雄信呢?江湖人称义薄云天小关羽,在为人上对待朋友上没话说,当年反山东之时,可以说是他的牺牲是最大的,除了北平王府的张公瑾等人之外,四十六友中的其他人大都是江湖草寇,无家无室,孑然一身,但是单雄信不一样,他家里有几十口人,结果都被杀了。但是结果呢?单雄信被大唐俘虏,宁死不降,在众位兄弟面前被杀。而王伯当更是与李密一起被唐军万箭穿心。只所以说不学瓦岗一炉香,因为瓦岗寨的四十六友最后各为其主,自相残杀,这个深刻而残酷的教训,给我们一句话的警示:友在精,不在多。知心朋友,三五即可。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3340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