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皇帝的谏官

国学内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即使皓首穷经、焚膏继晷也无法曲尽其妙、去伪存真。且让我们在雪泥鸿爪中扒开迷雾,探秘中华文明之光。

谏官在汉属九卿中的光禄勋,隶属于宰相。到唐代,谏官属于门下省,和给事中同属一机关,如谏议大夫、拾遗、补阙之类都是,大诗人杜甫就做过拾遗。这些官,位不高权不大,但很受尊重。大多数都是年轻后进,有学问、有气节,政治资历又不深的人。他们可向皇帝讲话。从“拾遗”、“补阙”、“司谏”、“正言”这些官名便可以看出他们的职责所在。

历史上有名的谏官净臣,首推贞观之初的魏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成就了一代明君唐太宗,但是魏征死后,先是他推荐的人受到处罚,后来甚至被砸墓。种种境遇,又让人不得不感叹做谏官,不仅需要正直,更需要政治智慧。

其他有名的谏臣还有,讽齐王纳谏的邹忌;巧谏赵太后的触龙;平反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的海瑞;多次弹劾严嵩的杨继盛等。

唐朝时候,皇帝朝见文武百官散朝后,门下省的谏官们便要参与皇帝和宰相的讨论。这是因为宰相有时候有不便同皇帝直接讲的话,可让这些官职不大的谏官讲出来。谏官讲得对固然好,讲错了也无妨。万一皇帝有雷霆之怒,也不会直接朝着宰相来。人微言轻,阶位不高,顾虑也就少一些。有他们随从在宰相身旁,宰相可免同皇帝直接冲突,这是一种政治艺术。

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谏官,谏官的职责是专门谏皇帝的过失。不同于御史大夫监察政府百官,谏官只盯着皇帝就行了。若把谏官也看作是监察官,则中国历史上的监察官可分为台、谏两种。台是指的御史台,是天子的耳目,谏官则是宰相的唇舌。唐代的宰相手里已经没有御史监察权了,但谏权则仍在宰相手上。到宋代这一制度又变了,谏官不直接属于宰相了,也不准由宰相任用,于是台官谏官都成了皇帝的亲信了。

本来谏官是设来要求天子的,之后谏官脱离了门下省,不隶属于宰相,又由皇帝所亲擢,于是谏官遂转成并不为紧盯着天子,反过来束缚宰相。谏垣这种官署就成了与政府对立的势力。谏官本是以言为职,讲错话不要紧,但是不讲话就是失职。这些谏官官位低,权柄小,只是些清望之官。他们讲错话免了职,声望反而更高,更有升迁的机会。所以有时候便会出现一些比较极端的情况,比如,他们便和宰相唱反调,宰相说东,他们便说西,总爱对政府表示异见,以示自己尽职。这一来,谏垣就成了一个只发空论不负实责的反对机关。他们尽爱发表反对政府的言论,又谏官台官渐渐变成不分。台官监察的对象是政府,谏官议的对象还是政府,而把皇帝放在一旁,变成没人管,也没有章法约束。从宋代始,便有了这种风气。

而做宰相的既要应对皇帝,又要应对台谏,可以说是难以施展拳脚的。到后来,甚至有一些谏官锋芒太凶,闹得太意气,成了无聊的攻计,社会和政府中人都讨厌谏垣,不予理会。这种情况之下,谏官就会失势,但是缺乏了这个约束力,往往也容易出现一些权相奸臣。所以说,这是一把双刃剑。如何用,就要看统治者的智慧了。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3351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