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儿屁”

方言口语里经常会冒出一些很活泼的字眼。

适才瞄着手机屏幕闲闲浏览,画面中俩中年女性正交谈,其一道:“咦,你这么的话也操心太多了吧,老这样下去还不累个‘嗝儿屁‘?’’说话者一看就是那种快人快语性格的女汉子母大虫。“那·······”接着俩人接着聊了些啥就不知道了,盖笔者的大脑思维全然被“嗝儿屁”一词给搅浑了。“嗝儿屁”嘛意思呢?不用问,谁都知道,“死”之意嘛,但包裹在一层了浓厚的“艺术修饰”氛围中,带着明显的随口甚至玩笑意味。生活嘛,本就不应该太过沉重。

笔者眼下已然退休,退前乃老师,一所专科院校里教语文。

许多人认为“嗝儿屁”一词乃出自于北京方言。实际不一定,盖近现代的北京方言里并没有“嗝儿屁”。当然,不排除是时下北京人的“新创”,北京人从来都嘴皮子特利索痛快,舌底词儿多,所谓“京片子”是也。据《新华字典》,“嗝屁”最早是从东北方言中流传出来的,意思就是死了。因形象生动又朗朗上口,得以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加了儿化音(北京话的灵魂)后,“嗝儿屁”也逐渐入驻老北京土语,继而宣告改造完毕。

当然,“嗝儿屁”当也有可能来自你意想不到的一片地界里,随着交通工具的越来越发达,各地方的人彼此交往也频繁密集,相互弥补。

其实,稍一琢磨,就可悄然领悟词义:人之打嗝儿也罢,放屁也罢,不都是释放一股子气体的事儿嘛。换句话说,就是——死亡不要紧,何必太认真。类似的口语还有:“挂了”、“归西“”,“玩完了”,“翘辫子了”,“蹬腿了“”、“不在了“”、不在了。都是极富生活气息的说法。就像“看”的方言在各地犹多:瞧瞧,瞄一瞄,眊一下,瞅瞅,䁖一眼,眈,瞄,瞥、瞬,瞟,瞭,眺,鼎、瞰,盯,梢········

现在各地话里,形容人“死”了,少说也有百十多种叫法。常听到的比如没了,过去了,不在了,离开了,走了,老了,踹了,蹬了、踹腿了、蹬腿了,翘了,翘辫子,撂了、撂挑子了、回克了、眼儿猴了、完了、玩完了、伸腿瞪眼完了、吹灯拔蜡了、翻白眼了、听蛐蛐叫唤去了、见老祖宗去了等等,都是用来形容人“死”了的。当然,不少时候略显不尊重。

为什么人们会给“死”这个字,找这么多替代的词语呢,其实这无非就是为了体现两个因素,第一就是忌讳,提“死”字不吉利,尤其是家里有老人的,有诅咒的嫌疑。像《红楼梦》里,或者老舍先生写的老北京人,好像从来不说“死”字。第二个就是体现出老北京人的诙谐,嘴皮子变化多;像老北京人的幽默,是深入骨髓。有的人可能觉得这就是诅咒他人的时候说的词,其实不然,这些词儿对亲人、朋友一样适用,甚至有的人也会用这些词儿自嘲,比如一个老太太跟人开玩笑的时候就会说:“今儿晚上脱了鞋上了炕,谁知道明天还能不能穿上鞋啊,没准就伸腿瞪眼完了。”谁敢说这不是一个很大度的老者呢。

顺便附带一些些古人对死亡的讳称:

去世、没世、寿终、殒命、就木、溘逝

故、逝、逝世、亡化、不讳、不幸、物故

溘谢、殂谢、殂落、殒命、捐背、捐馆舍

伟人之死:泰山颓、梁木坏、山颓木坏、

为国为民捐躯而死:玉碎、授命、致命、令终、兰摧玉折、殇、 殉难、殉节、捐躯、就义、结缨、牺牲、

文人之死:修文、修文地下、地下修文、玉楼赴召

古代帝王或王后之死:薨、崩、驾崩、崩殂、千秋、大行、晏驾、山陵崩、登遐、升遐、宾天、鼎湖

父母长辈之死:见背、孤露、弃养、升天、归天、辞世、百岁、寿终、归西

未成年人之死:夭、夭折、短折、夭亡、殇、夭殇、夭逝、夙殒、早夭、不禄

道教徒之死:上宾、羽化、仙游、仙逝、化、亡化、化鹤、鹤驭、登仙、飞升、尸解、形解、反真

佛教徒之死:涅磐、圆寂、归寂、示寂、入寂、坐化、灭度、寂灭、解脱、坐脱

············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3447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