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一章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子思担优关于“道”的学问失传,所以才写了这些文字,以便使“道”的学问流传后世。
《中庸》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远自上古,堪称圣神的上古人逐渐从观察“天”的活动中总结出至极之理,亦为宇宙的普遍规律,并将其称为“道”,并一代代传承下来,形成道统。如今从经书中见到的“允执厥中”这样的句子,便是尧传位给舜时所说的话:再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样的句子,便是舜传位给禹时所说的话。尧所说的那句话,已经清楚地讲明什么是“道”的至极之理了,也已然涵盖至极之理的所有内容。而后来,舜又在这句话的基础上加上三句,是为了更好地阐明尧所说的那句话的前因后果,因为只有明了前因后果,对“道”的理解才能达到近乎精微的程度。
总体而言:由人心所能感知觉悟到的虚冥中的本质,用符号“一”就可以概括了。然而,人们对“心”有“人心”和“道心”两种不同看法。之所以会有这种分别,在于他们对于“形”和“气”的产生或源起的探讨角度不同:有些人是从性命“正”与否的角度探讨的,对“正”的感知和觉悟也有所不同:有些人是从本质所表现出的危殆不安状态角度探讨的,对于这种状态下微妙而难见的情形的认识也有所不同。然而,既然是人,就没有不具备外形的,所以即便是在智力方面堪称“上智”的人,也不能没有“人心”:既然是人,就没有不具备本性的,所以即便是在智力方面堪称“下愚”的人,也不能没有“道心”。“人心”和“道心”杂处于人的“外形”和“本性”的每个地方,如果不懂得治理它们的方法,“人心”便会变得越来越危险,而“道心”也会变得越来越隐蔽,天理的公正最终无法战胜人欲的偏私。如果人的思维到达精明的高度,便会觉察出“人心”和“道心”两者间并没有什么不同;如果人能够遵守“一”的宇宙逻辑定律,便必然能够将其自身的“心”维持在“正”的范围内,使得其自身的“心”不与“人心”和“道心”相分离。所以,如果对一切事物都惟“精”惟“一”地持之以恒地进行处理,则必然使“道心”成为人的主要方面,使“人心”成为人的次要方面,并处处听从“道心”的指引与安排。倘若如此,那么,危险的“人心”便会变得安宁,隐蔽的“道心”便会变得显著,而人在动静间的言行也就没有太过或不及的偏差了。
第一章: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段话,看完不禁湿润了眼眶:
“人活这一世,在宇宙看来不过一瞬,下一瞬间,宇宙看到有人的灵魂分解到了两只狗的身上,有的人灵魂分解到了10只老鼠的身上,有的人灵魂分解到了10万只蛆虫的身上。而宇宙还看到,有无数个人的灵魂集中到了一起,回到了神的身份。”
其实万物本就是一体的,虽然看似各自独立,但其实又互为统一。有时候我们误以为彼此是对立的,长久以来,对抗和自私,大到王朝更替、国家之间的资源掠夺,小到个体的竞争、精致的利己主义… 在这个时代下,更是很多人天生就只能为自己而活,否则便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要负担不起。于是就变成了,我们每个人都很自私,灵魂层次都很低。想要改变这种低维的固定模式(通俗来说就是:改命)的唯一办法就是“修心”,而修心唯一的办法就是“思利他”,用党的话来讲就是“为人民服务”。不把自己局限在小我里面,自在自然,化小爱为大爱,助力社会国家,才能成就大我。做一个胸怀大爱的人就不会拘泥于小的情爱纠葛,当我们真实地爱万物爱祖国,自然就会爱身边的一切。这样就能培养出“为人民服务”的思利他的❤️。开朗起来,敞开胸怀去接纳这个世界,既包括这个世界的好,也包括这个世界的坏。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爱身万物之人,一定会同样得万物所爱。爱满则溢,溢出来的爱又会重新返回到发出者的身上,继续化作更大的能量…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