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底色—— 《时间的礼物》书评

原创非首发,文责自负。

此文是程宇赫老师为我的书《时间的礼物》所写的书评,感谢这份用心,感叹这份懂得,特转发至此,与君共享。

感谢每一份关注,皆是时间的礼物

初读《时间的礼物》是在盛夏嘈杂的地铁里,再读是在中秋安静的书房中,时间与地点大相径庭,心境与感受却极为相似。那份温厚绵长、恬淡明亮、伸拉自如的暖意一直包裹着我,不论哪一部分、哪一篇,暖意都隽永悠长。

不觉想起木心的诗句:世事皆可原谅。

是的,再苦难的现实,在光阴温暖的底色上皆可被原谅。

散文写作,作者大抵会把目光触及“我”、“我的”之上,而故乡与他乡,亦是许多作者的首选。从这个角度来说,文芬老师的选材不算特别。但通读全书不觉俗,细读片断不觉腻,除了文芬老师如诗般清新雅致的语言外,更在于她持守“立于人间烟火,坚信人心向善”的信仰。正是这份信仰,让“温情”成了她生活与生命的常态,成了久储内心的自然流淌。于是,这些扣动心弦的文字,便成了“我手写我心”的纯粹,让这份温情显得自然又真切,平常又宝贵。

写故乡写城市的作品读过一些,莫言、刘亮程、池莉、祝勇、卡尔维诺……故乡亦心乡,城市亦人世。每一座城市都是一部分人的原乡,都有属于其独特的底色。高密的粗野荒蛮,黄沙梁的烟尘弥漫,武汉的燥热躁动,“看不见的城市”的幻梦与渺惘……但文芬老师的故乡与城市,我们看到的是阳光,是温暖,是人与人之间的关切与照顾,是人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换言之,读此书所见皆美好,所行皆温暖,一如老舍心心念念的笔下济南。

这份温厚淳良从何而来?细读此书,你会发现:

源于行经的两座城市。

一座是古老的客家小城,生养文芬老师的故乡。书中有相当笔墨记录故乡的人、事、物、景,比如《远方的呼唤》《父亲的平凡与非凡》《母亲的菜园》《竹叶青》《板栗香》《五月五,粽叶香》等等。在这些篇章中,山水物件、民情风俗、人物形象皆是客家的,浓郁的客家文化融于拜月光、包粽子、祭祖先等生活习俗里,记于菜园子、竹林子、江水岸等自然风貌里,而客家人独有的热情、纯良、质朴、坚韧也清晰地行于四季更迭、三餐忙碌里。这些文化基因如长流的东江河水,在文芬老师的笔下涓涓流淌,浸润着客家儿女,也润泽她自己,她身上一以贯之的温婉娴淑,亦是客家文化深烙于她的性情底色。

一座是新兴的国际都市,文芬老师行走的他乡。书中有一些篇目从不同角度记录了这座城市的精神面貌,把这座城市的果敢、包容、担当、奋进一一展现出来。如《城市书房》中所言:“转角遇见书,这是一座城写给怀中人最温软的情话。这座城锐意成钢,但因为这些林立的书房,它始终温润如玉,情长如乡。”如《拍鸟记》中所言:“一座城市奋斗的姿态不只在于勇往直前、勇攀高峰,更在于保有一颗温良恭俭之心,用以保护这个妙趣横生的世界。”如《巷子里的光阴》中所言:“华灯初上,城中村陷入黑暗,唯独小巷依旧热闹非凡,如白天一样喧嚣。我想,正因为那里住着一群看起来极为粗糙、内心却深藏梦想的人,才让这条很破很旧的小巷子总是充满活力,充满希望,以至黑夜常常不忍心走过来。”这些篇章共同诠释了“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意义,呈现出深圳宽厚、包容、博爱、活力的一面。奋斗在这座城市里的人均有独属于自己的城市地理,无谓寄人篱下,无谓身在他乡,亲切自在,安心安然。

源于遇见的两种时光。

一是文芬老师的童年时光。她在一个客家小村长大,这座村落由始至终呈现出一种安宁平和的样子,没有西北的粗砺,没有东北的冰冷,更多的是像江南水乡一样的温软和平静。“用朝霞晚风下饭,用满目的绿意和欢腾的鸡鸭下酒” (《乡间繁华》), “水波停,荷叶止,绿色的翡翠衣复归完整,安然如处子” (《荷塘月色》),“一个妇人在阳光下缝补衣裳,一针穿过来,一线绕过去,低着头,垂着睑,含着笑……”(《低眉》)。虽无江南之地的富庶,可它于宁静祥和中积蓄的安稳、自如、惬意、温柔,给予文芬老师一段极为美好的童年时光,这段时光如一个恒久的发光体,让她无论走到哪儿,都可以看见自己,照亮自己。

二是他人的奋斗时光。不论是“母亲”为补贴家用而早出归晚的菜耕记,还是“父亲”由教书育人者回归农民本色的农耕记;不论是城中村中那个用一个锅铲一把剪刀求一家温饱的打工人,还是冬夜冷风中那个摆路边摊的中年女摊主;不论是那位敢于让孩子自然生长的母亲,还是那位守着一个二手书店的店主……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奋斗”二字,用默默的耕守、暗暗的卯劲、漫漫的坚持为自己的生活添一片砖,加一片瓦,为自己的家人储一分力,存一份爱。由始至终,他们都平凡至极,却又充满力量。作者遇见了他们,并把这些力量汲纳储存,藏于心底,韧于筋骨。

万物有源,人性亦是。《时间的礼物》自始至终温情脉脉、暖意融融,这不是作者的生活里没有恶,没有丑,而是她精神的底色做了选择,选择看见什么,听见什么,留下什么,忘掉什么。如同见佛见性一般,心中装着什么,眼里便看见什么,笔端便能留下什么。暗黑与阴冷一直浮于身边,但文芬老师看不见。之所以看不见,可追溯于她小时候读的那《半本书》,可追溯于她父亲母亲的言传身教,可追溯于她遇见的良师益友,可追溯于她的城市和光阴。正是她所读的书、所见的人、所遇的暖把她那颗小小的心修炼得闪闪发光,才能让她在往后的悠长岁月里本能地存善去恶,立阴向阳。

罗马非一天所建,人的品性也非一天形成。《时间的礼物》成于今天,却始于许多年前。当那个七岁的小姑娘开始读半本书时,当那个十岁的小姑娘决定长大时,当那个十一岁的小姑娘从此不再害怕写作文时,这本书就已经开始书写了。童年时光铺就了温暖的底色,文芬老师后来所有随心而择的遇见就成了冬日暖炉,悄无声息却又源源不断地为这本书传光注热,让它一直温暖如初。

这便是光阴的底色。

我的生命足迹

版权声明:
作者:感冒的梵高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3526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