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突破反直觉,人生突破反人性》

打网球陆续有几年,大半年前开始正规学习,每周3-4次。个人业余生活仅打球和看书两件事。

打网球上手很难,但俗称“绿色鸦片”极容易上瘾。作为一个常年自学的人,这大半年收获很多感悟,打球本身及联想到生活工作。所谓大道至简,万物相通,网球这项反直觉运动,与人成长需要反人性有很多相似。

【感悟一:放松】我是一个做事有点过于认真的人,认为很多事通过更努力可以做到。逐渐已认识其弊端,打网球过程中进一步领悟到。思想、身体,特别是手臂无法放松,就打不好网球。越放松,才能利用身体力量传导产生鞭打;越放松,才不会容易累,而是将体能消耗在必要时。过于认真紧张,反而做不到。

不禁想到工作生活中,是否太过紧绷、用力过猛,适得其反?曾有失败经历,总牵头一个项目,决心暂时放弃其余一切,一年半时间把项目做成功。但因过于紧绷,疲于应对问题,难以发挥正常思维,项目失败,人也相当憔悴。有如用手抓一大把沙,握的越紧,漏的越多。

再来说当今及未来的竞争力是创新,中国的卷vs北欧的松弛,哪一种更良性更有效的激发人的创造性?人类面对压力的方式是或打或逃,直接刺激杏仁核反应。工作中,如果领导者能挺住压力,不过多下传,团队是否能更放松的思考和创新?亲子中,如果家长对于孩子某方面的落后,比如学习,可以包容的话,孩子是否会爱上终身学习的过程和自我所获,而非社会打出的成绩?

【感悟二:专注】网球盯球能很好的帮助跑到位及找到合适的击球点。学网球过程中,每次击球都要心中默念盯球,但很多时候还是大脑“自动驾驶”,并没有真正做到盯球,也就是没有做到专注。以为这是很简单的一点,但并不然。这也是网球运动反直觉之一,人类大脑对于熟悉的事情会省心省力,靠经验直觉反应;而专注则是灵魂在线的清醒觉知。对于每一次击球,需要高度专注,进而快速反应。但身体和心理又要保持放松,这就涉及下一点会谈到的节奏。

那么日常我们是否有专注的去感知?上下班途中,是否对路边草木及行人有所见所闻?没有专注,何来发现美好及需求的机会?众所周知,多数发现和创造来源于生活中的观察及感受,拥抱随机,而非坐在办公室“专业”苦想,想到《反脆弱》一书,这是其精髓之一。

【感悟三:节奏】重点是:专注以快速启动、及时跑到位;“快-慢-快”,快速到位后有时间让接球有条不紊,做到停顿蓄力;“松-紧-松”,思想和身体一直放松,除了击球瞬间全身爆发力量。

提到节奏,首先想到毛泽东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想到四象限中第一优先是“重要不紧急”。当家长和孩子都在拼命追逐分数和名次的时候,是否关注了孩子长远的热爱和动能?工作中一直默默无闻,是否每天只是被动完成上级布置的片段任务?是否有主动思考怎么做可以产出高价值?是否人云亦云被裹挟,还是有自己的想法和节奏?

【感悟四:核心】这是全新的收获。网球要打的有力有速度、可控有稳定性,必须使用核心力量。

非常诧异的发现,竟然最近才知道核心不只是腹部,而是圆锥状的围绕脊柱的核心肌群,肋骨以下至盆腔,包含腹部、盆腔、下背部、腰部、臀部。核心力量足够,才可以很好的支持整个身体。很多体态不正、腰痛,高低肩等问题,都是因为核心力量薄弱导致。这么重要的知识,在学校没有专门学习、甚至上了一整年的私教健身课/大半年的网球课,也没有教练提出。当我们知道这个原理后,就能理解核心力量在每天的体态上、在各种运动中的关键性。提议教练在教授技能时,首先把基础理论告诉学员,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能更好的理解和做到技能。

【感悟五:非持拍手】相较以上四点,不是最关键,但却是一个值得一提的惊奇感知。打网球正手(通常右手)时,通过非持拍手(通常左手)握拍,可以有效帮助放松右手;反手及发球亦然(第一点谈了放松的绝对重要性)。另外,非持拍手帮助身体转动以产生更好的发力,以及控制身体转动范围来帮助回球落点等。

惊奇的是什么呢?也是反直觉反人性。人们往往觉得哪里有问题,解决哪里。而实则很多根本症结或者说可以很大助力的地方不在那里。比如,时常想着如何让别人帮助自己,不如想着如何帮助他人;而他人,所指的往往是不认为可以帮助自己的人,也就是弱关系理论;那么他人最好是没有指向性的所有能助之人。又比如,想要帮助工作突破,往往不是看更多专业书,而是读无用之书,扩展认知及突破边界,这也是为什么跨界创新越来越多。

【最后:刻意练习、热爱】网球球技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提高,其间有反复及停滞期,比如一教练说她的发球瓶颈期是一年,再慢再难,坚持练习终会一点点突破;个人弱点也如是,但我们付诸自我提升的刻意练习及有耐心的坚持,恐怕不多。然而,根本的还是热爱。热爱,就不需要痛苦的自律;热爱,才会不自觉的思考;热爱,是多巴胺、是内啡肽、是心流的自制机。让我们时时感受到阳光和生命的美好。爱网球,爱生活!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3544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