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史三国:论孙坚之忠奸难辨

纵观孙坚一生自是褒贬不一,其对汉室是否忠贞,亦是众说纷纭。

然则就史文记载孙坚私藏玉玺一事判断,后人对此仍可认知一二。毕竟如果私藏玉玺为真,显而易见其心中存有一些非分之想。

那么,孙坚究竟有没有私藏玉玺?是确实发生,还是道听途说?

《吴书》中便直言不讳道:“坚入洛,扫除汉宗庙,祠以太牢。坚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举军惊怪,莫有敢汲。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圜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

《吴书》属于三国东吴官修的一部国史,始撰于孙权末年。

虽是正史,不过书中之言明显带有「符命」色彩。在改朝换代、抑或天下大乱时,符命学说尤为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符瑞验证之事多如牛毛,有些正史还专列《符瑞志》《灵征志》等专写符瑞的篇章。

《吴书》所载并不足以作为佐证,而被后世完全取信。

进而陈寿在《三国志·孙坚传》中并未提及此事,亦是并不相信此种带有「符命」色彩之说辞。不过《资治通鉴》却是采纳了此种说法,言道“坚乃扫除宗庙,祠以太牢,得传国玺于城南甄官井中……”

虞溥在其《江表传》中即云:“案汉献帝起居注云「天子从河上还,得六玺于阁上」,又太康之初孙皓送金玺六枚,无有玉,明其伪也。”换言之,皇帝六玺从未丢失,且吴国投降之后,尝奉上金玺六枚,其中并不包含玉玺。

即否定了《吴书》孙坚私藏玉玺之观点。

不过虞喜却在《志林》中耻笑如此言论完全是不通晓何为天子之玺,并解释道:“《献帝起居注》中所言之六玺,曰‘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并不包含玉玺。

传国玉玺,乃汉高祖所佩秦皇帝玺,世世传受,故而天子之玺应共有七玺。”

即否定了《江表传》反对《吴书》之佐证,认为传国玺不在六玺之列,皇帝平时使用六玺办公,并不使用传国玺。

裴松之亦在其注中言道「孙坚于兴义之中最有忠烈之称,若得汉神器而潜匿不言,此为阴怀异志,岂所谓忠臣者乎?吴史欲以为国华,而不知损坚之令德。」

先是明言孙坚以「忠烈」著称,而藏匿玉玺之事却与孙坚之品行相矛盾,鄙视吴国子孙为了正位,居然毫不顾忌先祖之名德。

不过亦并未就此否定《吴书》所言,反而在虞喜《志林》的基础上,加以推测。

其云「如其果然,以传子孙,纵非六玺之数,要非常人所畜,孙皓之降,亦不得但送六玺,而宝藏传国也。受命于天,奚取于归命之堂,若如喜言,则此玺今尚在孙门。匹夫怀璧,犹曰有罪,而况斯物哉!」

即使吴国身怀此物,亦不会在受降时,轻易将此物示人。

故即使是虞溥的《江表传》所言有理,却并不能就此否认《吴书》孙坚私藏玉玺之观点,实际上是对《志林》观点的补充。

裴松之的言论可谓是秉承「中庸之道」,却仅是个人臆断,并未提供「是与不是」之佐证,使得谜底有些扑朔迷离……

然《后汉书·袁术传》中有「又闻孙坚得传国玺,遂拘坚妻夺之」之语;又《山阳公载记》中亦曰:“袁术将僭号,闻坚得传国玺,乃拘坚夫人而夺之。”

但文献只能说明当时有「孙坚得传国玺」之传闻。

虽是传闻,亦有佐证……

又《后汉书·徐璆传》有云,“术死军破,璆得其盗国玺,及还许,上之,并送前所假汝南、东海二郡印绶。”

「其盗国玺」即汉朝之传国玉玺。

卢弼《三国志集解》卷四十六载,赵一清曰:“孙坚于井中得传国玺。坚死,袁术逼其夫人而夺之。术死军破,徐璆得而献之。《后汉书徐璆传》云得其盗国玺,及还许上之是也。章怀注引坚事以证之。而裴世期犹以吴亡不见此玺相诘难,可谓得其一而忘其二也。”

显然,是对裴松之的「中庸之道」,予以抨击。

综上所述,文献中诸多暗线组合,隐隐指向孙坚私藏传国玉玺之事实,让我们对孙坚的固有形象产生了裂痕。

裴松之尝曰「孙坚勇挚刚毅,孤微发迹,导温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壮之烈」。可见,孙坚的历史形象很正面,每每皆是一副忠烈的面孔,甚至连史官亦不相信孙坚会做出私藏国玺之事。

但在文史传记的字里行间,孙坚所映射之形象却并非什么忠义君子。

参《三国志·孙破虏传》载,‘荆州刺史王叡素遇坚无礼,坚过杀之。’又西晋张勃《吴录》所云,‘叡曰:"我何罪?"坚曰:"坐无所知。"叡穷迫,刮金饮之而死。’

「坐无所知」即莫须有,而孙坚杀荆州刺史王叡,完全是公报私仇。

后斩杀南阳太守张咨亦是如此……

起因不过是孙坚「请军粮」。彼时孙坚官拜长沙太守,而张咨则是南阳太守。故《献帝春秋》纲纪尝曰「坚邻郡二千石,不应调发」。即按制度孙坚无权跨郡调动军粮,张咨并无过失,同样是孙坚泄私愤而已。

而且孙坚以张咨为投名状,在袁术处换取「破虏将军、豫州刺史」

又《三国志·吴夫人传》中载,“孙坚闻吴氏才貌,欲娶之。吴氏亲戚嫌坚轻狡,将拒焉,坚甚以惭恨。夫人谓亲戚曰:「何爱一女以取祸乎?如有不遇,命也。」于是遂许为婚……”

即孙坚实则轻佻狡诈,吴氏恐其报复嫁之,可见孙坚并非史书所载般「勇挚刚毅」

且就结果而论,东吴孙氏绝非忠贞、安分之辈,其子孙策乱世崛起又是受谁的影响呢?文字能够承载的不过些许地外在表现而已,至于内心真正的想法,唯有自己知晓。

只能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非是忠奸难测度,只因孙坚死的早……

版权声明:
作者:Mr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3565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