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东义士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曹操的这首《蒿里行》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联军讨伐董卓的史实。现在我们就来详细聊一聊这些关东义士。

《三国演义》中所谓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其实是注了水的。根据《三国志》记载,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各率数万人众起兵讨伐董卓,并推举袁绍为盟主。我们不妨称他们为关东十义士,《三国演义》中提到的公孙瓒、陶谦、马腾、孔融等人并不在其列。

这段史料中有几处细节值得注意:

首先是官职。后将军是名号将军,地位等同于上卿,在关东十义士中级别最高,因此袁术名列榜首。州牧、州刺史主掌一州军政,州牧的权势和地位又要高于州刺史。根据东汉当时的制度,州下面的行政区划有的设郡,有的设诸侯王国,郡的主官叫太守,诸侯王国的主官叫国相(诸侯王不得插手当地政务),太守和国相只是叫法不一样,级别和职责等同。所以州牧排在州刺史之前,刺史又排在太守、国相之前。

讽刺的是,这些人的官职居然全部都是董卓授予的!和大家固有的印象不同,董卓并不是一个完全不懂政治的莽将军,人家心里其实很清楚,要想稳固政权,必须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为了笼络士人,董卓着实花费了不少心思:

东汉后期,宦官与士族的斗争是一条主线,许多名臣士人都曾遭受阉党的疯狂迫害。为了笼络士族阶层,董卓掌权后,立刻牵头与王公大臣一起联名上疏朝廷,为这些人平反昭雪,不仅恢复其生前爵位,派遣使者祭祀,还大力举用他们的子孙后代为官。

大将军何进被张让等人刺杀,袁绍他们打着为何进报仇的旗号,冲进皇宫把太监们杀得干干净净,甚至一些没长胡须的官员也被误杀。可接下来皇上、太后的饮食起居总要人来伺候,您还得重新招工不是?董卓说:“陛下,老臣已有安排,咱们以后不用太监了,那帮家伙心眼太脏,可别再把您给带坏了。不如提拔公卿子弟为郎官,入殿陪侍,这些年轻人出身名门、品行端正,有他们陪伴陛下左右,定能辅佐您成为尧舜之君。”

这其实是颠覆传统,当初何进提议要杀光太监时,何太后就曾反驳过他:“自古以来就是太监供职内廷,侍奉后妃,如今先帝刚刚驾崩,你再把太监都杀光了,难道要我一个妇道人家天天抛头露面,去与士人打交道吗?成何体统!”此举虽于体制不合,却对士族极为有利,不仅将他们的死敌太监斩草除根,还为其子孙提供了大量接近权力中心的优质岗位。

董卓还超常规提拔海内知名的士人,以此来捞取政治声望。这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一代才女蔡文姬的父亲蔡邕,蔡邕因为畏惧权臣,亡命海滨之地,隐居了十年之久。董卓掌权后,先是征召他为太尉府掾属,不久又提拔为侍御史。蔡邕到任后才三天,屁股还没坐热,又升任为尚书,堪称火箭式提拔。袁术、刘岱、孔伷、王匡、张邈等人的官职,也都是董卓在这一时期任命的。

董卓图谋废黜汉少帝刘辩,也找来世家大族的中生代领袖袁绍商议。这其实是向士族们传递善意,俺老董新组建的这届政府,尊重你们的政治地位,保障你们的既得利益,大家精诚合作,共享帝国的权力和财富,岂不美哉。谁料袁绍毫不领情,声色俱厉,坚决反对董卓的废帝计划,甚至闹到了拔刀相向的地步,董卓威胁要杀袁绍,说:“你要试试我的宝剑是否锋利吗?”袁绍也拔出佩剑,对董卓说道:“我的剑也未尝不锋利!”。这次会谈闹得不欢而散,不久袁绍便潜逃出京了。

董卓为此大发雷霆,要下令悬赏通缉袁绍,被侍中周毖、城门校尉武琼劝阻住了。这二位先是劝董卓消消气:“董公,废立皇帝是天下最大的事情,这就不是一般人敢想的。袁绍那就是一个庸才,他哪能理解董公您的良苦用心啊!再加上他不识大体,言语上冒犯了您,因此才畏罪出逃。董公,咱别和年轻人一般见识。”

接着又为董卓权衡利弊,说:“一旦下令通缉,袁绍就是不想反也会被逼反,他们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如果真的扯旗造反,一定会有许多英雄豪杰群起响应,届时必将天下大乱。董公三思啊!”

董卓也确实忌惮袁绍家族的势力,否则依着他老人家的脾气,那日在会场上就要把袁绍剁翻,还能让他活着走出去?现在听了周毖、伍琼的话,也觉得自己冒失了,就问他们该怎么办?

二人于是献策,说:“不如赦免袁绍之罪,任命他为一郡太守,袁绍喜于免罪,必将对您感恩戴德,从此不再寻衅滋事。”

董卓说:“行啊,就听你们的吧!”于是以朝廷的名义拜袁绍为渤海太守,封邟乡侯。渤海郡是一个大郡,繁华富庶、人口众多,董卓对袁绍还挺够意思的。

事实上,董卓一直都是舍得下血本的,他把好位置都安排给了士人,自己的心腹亲信牛辅、李傕、郭氾、张济等人只能担任中郎将、校尉一类的中低级军官。为了讨得士人欢心,董卓可以说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无奈士族一向高冷,压根瞧不起董卓这个老兵痞。袁绍这些人到任后,非但没有感恩戴德,反而带着人马来讨伐董卓。官职是朝廷授予我们的,与你董贼何干?

他们作为州郡主官,掌管一地的军政大权,可以利用政府公权力和国库钱粮来招兵买马,很快就各自聚集了数万人众,声势浩大。董卓这次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其次是人物。关东十义士都是些怎样的人呢?

咱们先说“三袁”:袁绍、袁术、袁遗,他们都出自汝南袁氏。这个家族很了不起,前文提到袁氏四世三公,这里我们就来简单回顾一下他们的家族史:汝南袁氏从袁绍的高祖父袁安开始,世代担任三公之职。何谓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并称为“三公”。三公的地位崇高,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袁安在汉章帝时期担任司徒;他的大儿子袁京官至蜀郡太守,小儿子袁敞拜太尉;袁京的儿子袁汤后来接过叔叔的接力棒,也做到了太尉;袁汤生了四个儿子,长子袁平、次子袁成、三子袁逢、四子袁隗,其中长子和次子都英年早逝,三子袁逢和四子袁隗则官运亨通,都做到了司空。一门之中,出了五位三公,所以又被称为四世五公。

袁绍和袁术都是袁逢所生。袁绍是庶子,后过继给早逝无子的二伯父袁成;袁术是袁逢嫡子,根正苗红的第五代接班人。从血缘上说,袁绍袁术是亲兄弟;从宗法上论,他们是堂兄弟。这两兄弟的相爱相杀几乎贯穿了全书始终。

袁绍虽然在家族中的地位稍低,但他的个人素质却非常高。史书上说他“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小伙子长得很帅,而且不是小帅,能被史书注意到的颜值,绝对是现象级的,是四千年一遇的;也不是小鲜肉的那种帅,而是庄重威严、一身正气。这就是一张标准的主角脸。更难得的是,这位高富帅一点也不高冷,反而非常低调谦虚,喜欢结交士人,拥有超高的人气和声望。正因为此,大家一致推举袁绍为盟主。

相比之下,袁术似乎就差了那么一点点。史书对他的容貌没有任何记载,说明颜值一般。这其实很正常,袁术乃正妻所生,袁绍是姬妾之子。妾的颜值一般都要优于妻,因为娶妻要考虑岳家的门第声望、社会关系还有妇人的品德修养等等诸多因素,而纳妾的标准则比较纯粹,就是看颜值。上一代的基因好,下一代的自然也不会差。

袁术的为人似乎也乏善可陈,史书上说他“有侠气”,这是比较委婉含蓄的说法。低情商说,就是不喜欢读书,纠合了一群不良少年,每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所以他虽贵为嫡子,声望却和风评却不及袁绍。为此,他心里极度不平衡,对袁绍既嫉妒又不屑。

董卓也试图拉拢过袁术,表奏其为后将军。袁术不愿与董卓合作,潜逃至南阳,并在此起兵。这里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关东十义士中只有袁术不是地方官员,后将军的级别虽高,但既然逃到了地方上,就是一光杆司令,不像其他人可以执掌一方,他为什么也能聚集数万人呢?

当然是凭汝南袁氏的政治资源。袁术抵达南阳不久,长沙太守孙坚也领军路过并与袁术相见,他为袁术献上了两份大礼:一是率领手下数万人众依附袁术。袁术投桃报李,表奏孙坚为代理破虏将军,兼任豫州刺史。为什么是代理,而不是正式的呢?这倒不是因为袁术小气,而是因为高级将领的任命必须要得到朝廷的批准,但皇帝此时正在董卓的控制之下,一时还没有办法履行权力,所以只能先代理。这两个职务对于孙坚来说很重要,豫州刺史标志着孙坚跻身封疆大吏行列;破虏将军则更为重要,因为在《三国志.吴志》中记载孙坚孙策父子的合传就叫作《孙破虏讨逆传》,这是孙坚生前担任的最高军职,将永远伴随孙坚被记载于史册之中。袁术虽然不是州官,但他任命的豫州刺史大家都买账,这就是他的政治能量。而孙坚因为出身卑贱、声名不显,想要谋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依附于豪门。二是杀死了南阳太守张咨。南阳郡从此群龙无首,袁术趁机将其收入囊中。南阳郡的户口多达数百万,袁术一夜暴富。为什么南阳没有了郡太守,就要选择归顺袁术,而不是其他人呢?当然还是凭借家族势力了。我们汝南袁氏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的十年寒窗?

袁遗,是袁绍的从兄。同一个祖父而不同父亲的,叫堂兄弟;同一曾祖而不同祖父的,叫从兄弟。袁遗能够享有的家族政治资源比不上袁绍袁术,但他为人方正,天资聪慧,勤奋好学,非常有学问。广陵太守张超称赞他:饱读诗书,通晓各家所长,登上高处就能写诗作赋,看到奇异的物体都能说出名字。曹操也曾说:“长大而能勤学者,惟吾与袁伯业耳”。参加工作以后,每天事务繁忙,还有很多人情往来,应酬不断,这种情况下还能挤出时间看书充电,不断提升自我的人,只有我和袁伯业(袁遗字伯业)了!这是一位学者型的官员,和后来的曹植很相似,难怪曹操这么欣赏他。

豫州刺史孔伷是一位天才的演说家,语言极具穿透力和煽动力。时人评价他“嘘枯吹生”,死的也能说成活的。这样的人才,适合混欧美政坛。

冀州牧韩馥,地盘不小、野心不大,只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渤海郡归属冀州管辖,袁绍到任后,韩馥非常担心他起兵反董会连累自己,先后派了几批从事官去渤海监视袁绍,把他盯得死死的,搞不了任何动作。

东郡太守桥瑁,任上颇有声望,智谋似乎也不错,他伪造了京师三公的联名书信,历数董卓罪状,恳请各州郡官员兴兵讨董,解救国难。

韩馥收到桥瑁的书信后,举棋不定,召集部属商议:“大家说说看,我们是帮袁家呢,还是帮董卓呢?”结果被手下一个叫刘子惠的人当场怼了回去:“咱们兴义兵是为了匡扶国家,怎么能说是帮董卓、帮袁氏呢?”

韩馥自知失言,面有惭色。但这个刘子惠也不是什么忠直之臣,属于又当又立的那一类人,他接着向韩馥建言道:“战争是很危险的,咱们不要去当出头鸟。不如多派人去兄弟省份打听消息,如果有人愿意挑头,咱们跟在后面响应就是了。冀州的地盘和资源不比其他的州少,将来讨董胜利了,论功行赏,咱们也不会排在别人后面。”其实还有一句潜台词,万一失败了,咱们不是主犯,容易脱罪。韩馥深以为然,于是写信给袁绍,把董卓痛骂一顿,允许袁绍举兵。此人的政治立场很不坚定,是义军队伍里的“骑墙派”。

兖州刺史刘岱,乃汉室宗亲,伯父刘宠官至太尉,父亲刘舆曾任山阳太守,史书称他“孝悌仁慈,屈己待士”,人送外号“东莱小袁绍”。袁绍也确实和他关系最好,毕竟人以类聚嘛!刘岱有一个亲弟弟叫刘繇,后来被朝廷任命为扬州刺史,成了孙策的经验包。

河内太守王匡“轻财好施,以任侠闻”,感觉和袁术是一类人,然而他也选择了跟随袁绍。可见袁绍的人格魅力。

陈留太守张邈,被评价为“东平长者,目不窥堂”,是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主。

济北相鲍信,是一位真正道德高尚、见识不凡、能力突出的大汉忠臣。上述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笔者将在后文详述。

总而言之,所谓的关东十义士全部是贵族子弟,凭门荫入仕,绝大多数都没有真正参与过战争,严重缺乏实战经验。而董卓和他手下的将领们,长期驻守帝国西北边疆,身经百战。双方指挥官的军事素养高下立判。

除此之外,关东联军还有两大劣势:一是没有统一领导,指挥不灵。这些将领原来都是同事关系,尊卑无序、互不统属,谁也不服谁。虽然设了一位盟主,但是没有建立绝对权威,人数虽多,却是一群乌合之众。二是兵源质量差。关东之地承平日久,庶民百姓男耕女织、安家乐业,几曾识干戈?而并州、凉州一带,经常遭受羌族侵袭,逐渐形成了彪悍好勇的民风,不光男人要上阵杀敌,就连妇人都能挽弓搭箭。董卓的士卒主要就是从这里招募的,此外,还有不少羌、胡骑兵,非常骁勇善战。他们对阵关东联军,简直就像老虎驱赶羊群。

因为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关东联军虽然集聚了十几万人,却瞻前顾后、畏葸不前,致使一场轰轰烈烈的讨董战争最后落得个虎头蛇尾、狼狈收场。现实最能教育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青涩稚嫩付出代价。

没有人天生就懂军事,人才都是历练出来的。士兵要通过大量训练和实战才能成为精兵,将领亦是如此。乱世群雄都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摸爬滚打、不断成长。所不同的是,有的人学习能力差或者运气不好,早早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他人的垫脚石;有的人则一路打怪升级,变得越来越强。曹操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也参加了讨董联军,但却不在关东十义士之列,这是为什么呢?请看下回:宦官之后。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3571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