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心理学:注意力粉碎机
根据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2002年总共发出了310亿封电子邮件,2006年就翻了一倍。微软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仅2005年,平均一个美国职员一天要收到56封电子邮件。仅以每封邮件2分钟计算,一个工作人员每天要花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阅读和回复电子邮件,微软公司前副总裁琳达·斯通(Linda Stone)把电子邮件称为“注意力粉碎机”。
新的信息不断在网上出现。在你看遍所有感兴趣的东西之前,大部分令你觉得有趣的内容已经在那儿了。宽带网和电子邮件使人们很容易陷入漫无目的的、无休止的网络浏览。朋友发给你一个链接,那个网页又有很多相关的链接。反正也不用等,为什么不打开这些链接,然后再打开链接里的链接?
于是互联网就像薯片的诱惑一样,难以抗拒。于是你在一项没什么实际好处的工作上花费了太长的时间,最后还觉得头昏脑涨,很不满意。试想一下,你没有管住自己,在一番尽情的网上浏览后从椅子上站起来时会是什么感觉?时间流走了,就像那些被吃掉的卡路里。没有享受营养餐那样的满足感,相反,你觉得昏昏欲睡,后悔吃掉了整包薯片。
为什么会这样?回忆一下刚刚开始浏览网页的时候,你觉得如饥似渴,就像刚刚拿到一袋薯片的感觉。你需要一些刺激,譬如最新的消息或者最有趣的视频。然后,随着你点开一个又一个链接,此时的你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心不在焉、犹豫不决、过度兴奋。在这种情况下,关闭网页要比停吃薯片还难,对于薯片,起码有吃完的时候。网上冲浪的陷阱在于,你从注意力兴奋的一端冲到另外一端,却跳过了自己本该专注的注意力专区。你开始觉得饱胀,但是毫无营养,甚至比以前更饿。当你为自己的网上冲浪设置头脑过滤时,要规定自己只能看有营养的信息。
在《世界是平的》的一书中,托马斯·弗里德曼指出谷歌现在每天要处理大约10亿条搜索信息,而3年前每天的搜索量只有1.5亿条。互联网搜索让我们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有用信息,但是大部分的网络搜索可以查到超过100万个匹配项目。正如理查德・沃尔曼发现的那样,“机会在于其中包含很多信息,而灾难是99%的信息是毫无意义的”。一个有目的的网络搜索经常会变成漫无目的的浏览。就好像去超市买面包和牛奶,却被目之所及的其他冲动消费品吸引,然后带着那些诱人的新产品——还有一包薯片回了家,可是忘了本该买的面包和牛奶。
或许就在五年前,“随时”以最快的速度收到新邮件通知,尽可能“实时”看到新闻快报,通知列表上排满了“待办事项”……这些都是让我们感觉“很酷”的事情。但今时今日,随着身边的资讯和信息越来越多,我们开始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常常在某一个“坑”中愈陷愈深,时间在不知不觉间呼啸而过,然后在追逐新信息的过程中,我们开始陷入某种压力与焦虑的循环。
不可否认,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被技术包围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手机上耗费了太多的时间——随时都想跟上新进度的压力;跟上更多信息,读完了,反而有了空虚的焦虑;于是又花更多时间来看新信息,想要填满这样的焦虑。这好似一种无限的循环,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资讯,我们在心理上为何没有“获得”的快感,反而会感觉不适呢?
“曾经有一份伦敦大学研究者的报告说,信息过度对人的影响可能比吸大麻还糟。他们声称,如果你吸一支大麻烟,你的智商可能暂时会减少四分;可是只要处于随时收发资讯的状态,你的脑袋甚至可能完全关机,智商的整个十分都会丧失,有点像夜晚睡不着而导致头昏脑胀的那种感觉。”心理学专家刘百里说,道理很简单,是因为我们不断觉得必须停下来检查有没有“新资讯”,以致把专注力都耗竭了。这份来自英国的研究报告,对这种“看见小红点就忍不住想去点击”的强迫性行为,创造了一个时髦的名称——信息狂躁症。这种持续处于分心状况下的心理状态,还会使我们分辨不出那些原本可提高生产力的有用资讯,结果减损了应有的生产力。换句话说,就是工作效率下降。
信息狂躁症的根源深植在人类的进化心理学里。在祖先进化的热带大草原上,人类必须提高警觉,充分运用自己所拥有的信息,去满足内心对待外界的所有好奇。这种新奇感,会激起早期人类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克服绝种的恐惧,然后去探索可能大有所获的问题;同时也会鼓励身处当今时代的我们,去收集各种外界信息,以此探索未知。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