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狗》:一座山,两代人,一条狗的送信之旅

《那山那人那狗》由霍建起执导,滕汝俊,刘烨,陈好主演,讲述了一个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乡间邮道上的故事。影片于1998年拍摄完毕,国内多家院线均未排片上映,反而在2000年被日本片商低价买下版权。隔年影片便在日本上映取得年度票房冠军,导演霍建起也由此在日本名声大振。

霍建起自小酷爱绘画,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从此,绘画成为他认识电影、理解电影,以及表达这种认识和理解的重要途径。霍建起的审美趣味带有较浓厚的唯美色彩,在本片中擅长用细腻的美工线条勾勒出一幅幅秀丽的湘西田园风光。不管是广角镜头里大气磅礴的梯田还是近景中苍翠郁郁的竹林,都给人无限美的体验。


一条邮路,两代人的传承

儿子高考落榜后决定回到大山中的家,接替父亲做了大半辈子的乡村邮递员的工作。上班第一天,父亲担忧儿子不熟悉路况,带上常年陪伴自己的忠实老狗(名唤老二),踏上了三天两夜的邮路之旅。

起初,儿子感到很别扭和不习惯,因为父亲邮差的工作性质,常年不在家,儿子和父亲很少有机会这样长时间单独相处。再加上父亲在家里一直沉默寡言,与自己交流得少,更增添了这种亲密关系单独相处的无措感。

父亲叮咛儿子送信的注意事项,儿子态度较为随意,没有认真回应,心里认为父亲的担心是多余的。

随着故事的发展,儿子发现乡邮员这份职业和他想象的不太一样。

父亲曾说,乡里人可以几天不见县长没关系,几天不见他可不行。儿子以为他们的到来,会在村子里引起不小的轰动,想象中有许多人围上来,寻找盼望已久的来信,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可进村了才发现事实并不如此,诺大的村委会,一个人影也没有,好像来也行,不来也行。父子俩在里面坐了一会,才等来了姗姗来迟的村委会秘书。

从秘书的口中,儿子得知进山历练的人出去都高升了,只有父亲还在坚持这份苦差事,一步一个脚印走过这泥泞坎坷的山路,儿子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拿到了村上学校要寄出的信,走出村委会,乡亲们迎上来想见见这个新来的邮递员,望着一张张朴实的笑脸,儿子似乎还有些拘谨。

出村的时候,父亲大步向前走,儿子跟在身后回头看到村口那一个个不舍的眼神,儿子似乎有些懂了。

中国人向来有浓烈的乡土情结,离家的游子都会思念远方的故乡。邮差手里的那一封封信,不仅仅只是父亲的工作,更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情。对于父亲来说,工作不仅仅是工作,也是自己人生的信仰。

父子俩继续赶路,儿子拿着一个破旧的收音机轻轻哼唱着张育恒《驿动的心》:

“曾经以为我的家 是一张张的票根

撕开后展开旅程 投入另外一个陌生

这样飘荡多少天 这样孤独多少年

终点又回到起点 到现在我才发觉

哦 路过的人我早已忘记

经过的事已随风而去

驿动的心已渐渐平息”

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儿子背着邮包摇摇晃晃走在绿油油的乡村小道上,就连耳旁父亲的唠叨,也似乎也变得悦耳起来。

不过这样愉快的气氛并没有持续很久,父亲想起有一封信早上忘了拿给儿子,现在要送过去。儿子很费解,怎么会多出来一封信呢?父亲也是老糊涂了。随即跟着父亲前往收信人五婆的家中。

五婆的大孙子读书走出了大山再也没有回来,前些年儿子也去世了,哭儿子想孙子的五婆因此瞎了双眼。这次的信是五婆的孙子寄给她的,父亲把信封交到五婆手里。五婆粗糙的双手从边上慢慢撕开信封,里面有10元钱和一张空白的信纸。

五婆颤抖着手把10元小心的放进了衣服内兜,嘱咐父亲把信读给她听,父亲就着空白的信纸念起了思念的话语。

儿子这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邮包里没有这封信,或许五婆的孙子根本没有寄过信,这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五婆听着信,想起自己远方的孙子,微抿着嘴,眼泛泪花。儿子的眼眶也湿润了。他暗暗记下父亲的叮嘱,以后会常来看看五婆。

父亲与儿子走在沆瀣不平的小路上,儿子看见不远处柏油路上有班车经过,想要搭车,却被父亲严厉拒绝了。

“邮路好比人生路,一步一步地走,才有准头。”

父母辈的想法,虽然听起来有些固执,但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看起来似乎是捷径的路,其实走下去会离终点越来越远。

饭一口一口地吃,路一步一步地走,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

这一趟父子的送信之旅,让儿子对父亲的工作有了不同的认识。刚开始,儿子觉得乡邮员好歹是国家干部,也算是份体面的工作。可是经历了这一路的风雨和泥泞,看见了人间的唏嘘冷暖,才感受到这一份使命的温度。

“人有想头,就什么都有。要是没有想头,再好的日子也没有滋味。”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就好像上紧了发条的钟,咯噔咯噔,不知疲倦地循环往复着。没有目标的前进,同时也失去了生活本来的意义。

人生的路上步履不停,或许是时候停下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呼唤。


父母之间的朴实爱情

母亲也是山里人,她说她和父亲就是在一条偏远的山路上认识的。

那天下着大雨,母亲放牛困在了山上,父亲见状背起母亲牵着牛一口气冲下山。就这一次奇妙的相遇,之后父亲便领着母亲走出了大山。

儿子小时候爱看母亲笑,可他渐渐发现,只有父亲回来时,母亲才笑得最开心。父亲三月才回来一次,很难想象母亲是怎么熬过没有父亲陪伴的日日夜夜,如何细数院里的一砖一瓦,又站在村口的桥上,目送过多少次父亲的远行。

影片中送信的路上,儿子遇到一个美丽的侗族女孩,她身在山里,竟然也懂得小罐扣在收音机上能发出立体声。

伴随着热情的侗族篝火,两个人随着民乐欢快地起舞,儿子深深地被这个女孩吸引了。

路上,父亲问儿子,是不是喜欢那侗族姑娘?

儿子道,我觉得她和我们那的姑娘不一样,不过也许我不会娶一个山里姑娘,我怕她也像我妈一样,离开了这里,就和家里人断了联系,一辈子都想家。

儿子一席话,触动了父亲心里最深处的那根弦。想起妻子跟了自己,便也等了一辈子。

都说山里人回到山里,就像脚放进鞋子里一样舒服。

山里的人们,即便离开了生自己养自己的那座大山,依旧怀念山里的家。

想起妻子几十年没回过家,父亲沉默了很久。

影片中父亲因乡邮员的工作使命,三月才回家一次,大多数时候妻子只能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家。这么多年站在村口的桥上等待丈夫的归来,她从年轻貌美等到两鬓渐白,虽委屈但也无怨无悔,这是专属于那个时代的浪漫。

现在的社会流行快餐文化,闪婚闪离也是家常便饭。我妈经常说,现在的年轻人,嘴上说着深情的话语,转眼便各自潇洒。总是想着自己多谈几个对象,再从中选择最好的。殊不知在这样来来回回的情感漩涡中,已丧失了拥有爱情的能力。

影片中母亲这样守望的爱,显得纯粹且动人。

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爱情,或许是现在的我们遗失了很久的初心。


时隔多年的初次沟通

影片中父子俩一开始很生疏,因为父亲长期不在家,父子俩并没有过深层次的沟通,加上两人的沉默寡言,使彼此距离也越来越远。儿子的心思不知道怎么跟父亲诉说,父亲的行为也让儿子无法理解。

转折点出现在父子俩过小溪。父亲因为长年累月在山里爬山涉水地送信,结果导致腿出了毛病。再要趟过冰冷的山间小溪,腿不得多难受呢。为了照顾父亲,儿子背着父亲趟过了长满青苔,寒冷刺骨的溪水。

“村里的老人说,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这一刻,儿子发现父亲变小了,父亲发现儿子长大了。

趟过了河水,父亲撇过脸,努力不让儿子发觉自己湿润的眼眶。

懂事的老二捡来柴火,父子俩生了火堆暖脚。父亲询问起儿子脖子上的疤怎么来的,受伤了为什么没和自己说。儿子答道是十五岁那年做事扎伤了脖子,不用在意。

父亲记起自己因送信经常不在家,连儿子出生也是妻子写信才得知,高兴的同时也感慨不能陪在家人身旁的遗憾。这些年对得起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终究是亏欠了母子俩许多。

儿子小时候总觉得父亲不喜欢自己,但想起父亲每次回来买的那许多的炮竹,父亲也实属不易了。

这一次的送信之旅,化解了父子俩心中的结。

那一声许久没叫过的“爸”,让老父亲的心中热泪盈眶。

在影片中,父亲的回忆经常是无声的,或是导演故意为之。父爱如山,沉默却宽厚。在中国式父子关系里,最缺少的就是沟通,很多时候,父亲与孩子之间,总隔着一块透明的玻璃。感觉近在眼前,却又难以靠近。

父亲不知该如何合理表达对孩子的爱,总是紧张也无措,很少拥抱、赞美自己的孩子,大多是心里高兴极了,嘴上却是无声的沉默。

父亲的爱,厚重而深沉,细长而深远。如果能试着敞开心扉,拥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打破面前那道隐形的玻璃,与孩子的距离就越来越近了。

这是一趟工作交接之旅,也是父子情融合之旅。


结语

 

《那山那人那狗》采用朴实的叙事手法,全片弥漫在乡间美景与轻柔音乐之间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情愫。两代邮差的使命交接中,穿插父母的爱情回忆,以及渐渐融洽的父子情,并无特意煽情,却处处令人感动。

等信的阿婆,侗族的歌舞,送别的乡亲,及该片秀丽的湘西田园风光,充分展现了中国农村人和自然的原始生态以及风俗文化,令人心驰神往。每一帧都美得可以截图的风景,配合刚刚好的故事节奏,让身处喧嚣城市的人们找到了心灵的放松剂。

“《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中国电影,影片中看似平凡无奇的物件,却拼凑出了不可思议的美。——《芝加哥论坛报》”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无物永驻,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363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