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伶刘采春
唐代,是文化发展鼎盛繁荣的历史时代,不仅有诗歌话本小说,音乐书法绘画,还有戏曲。是的,戏曲发展到元明清达到顶峰,但在唐代已经是很普遍的娱乐形式。不过一般为达官贵人演出,还没有普及到民间而已。那时的演员即便身怀绝技,也是地位底下。供人娱乐的,当然没什么社会地位。他们有一个统称:伶人。玄宗的宫廷专门有一个机构:梨园,专门供养那些歌唱舞蹈弹奏等演员。前面说过的李龟年就是梨园伶人的出色代表。所以后来把戏曲演员也叫梨园弟子。
为皇帝服务的是国家队,为达官贵人服务的只能算是民间地方队。
刘采春,便是民间伶人中的出色一位。她和丈夫夫唱妇随,一起演参军戏。她不仅演技好,而且歌唱得也不错。在江南一带拥有众多粉丝。
她是商人妇的代言人,代表作《啰唝曲》: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借问东园柳,枯来得几年。
自无枝叶分,莫恐太阳偏。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
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
昨日北风寒,牵船浦里安。
潮来打缆断,摇橹始知难。
算得上一位伶人才女,哪里有才女,哪里就有元稹。不知道元稹和刘采春是怎样相遇相识,反正他为刘采春写了一首诗:
新妆巧样画双蛾,谩里常州透额罗。
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
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
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
描写刘采春演出时的妩媚动人形象,一个才子诗人,看了一场佳人演出,灵感来了写一首诗,其实也没什么,可能也就仅此而已。但偏有人就喜欢大做文章,演绎出一段绯闻。着实无聊。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