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知己,天涯比邻
有小朋友放暑假了,在写暑假作业。多熟悉又有意义的一件事,更让我感到熟悉的,是小朋友在读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时兴起,又自己解读一番。
诗有时代性,反映特定时代的审美情趣。比如宫体诗,在六朝是主流,可是,后来看,就是靡靡之音;比如陶渊明的诗,在钟嵘的《诗品》里被列为中品,到唐朝以后就成了神品。但是,也有些诗具有跨时代的超越性,从古到今,人们都说好,比如王勃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好在哪里?自认为那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雄壮,且无可比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首联就很雄壮:“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两个地名,一个“三秦”,一个“五津”,这是地名对仗。一开始就点出了送别的地点和远行的方向。诗人是在长安城送别朋友,去向蜀地。
诗人说了“城阙辅三秦”,长安城雄伟的城墙、高高的城楼,由辽阔的关中平原所环抱。那关中为什么又叫三秦?因为关中本来就是秦国的地盘,所以山称秦岭,原叫秦川。后来秦国变成秦朝,关中仍然属于秦地。再后来,秦末大乱,项羽入关,把关中地区包括陕北一分为三,分给了秦朝的三个投降将领。从此之后,关中又称三秦之地。首句“城阙辅三秦”,五个字就把帝都描摹得雄浑大气,这是送别的地点。
第二句:“风烟望五津。”被送行的人要到哪里去呢?这首诗的题目不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吗,这个“杜少府”,也就是杜县尉,是要去蜀州做官的。蜀州在今天的四川崇州市,那蜀州为什么称为五津?其实所谓五津,并不是哪个城市的代称,而是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是古人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所以诗人用五津来泛指蜀地。
下一联,颔联怎么衔接呢?就不再用对仗了。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以散句承接。从虚到实,以散句承接。古人为了仕途,从家乡到他乡,再从一个他乡辗转去另外一个他乡,这是“宦游”。同样背井离乡,与君的离别之意,尽在不言中。
似乎很有悲戚之意。可是,下面一句,诗意大转。“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算必须要分别,就算我们无法改变命运,分别其实也没那么可怕。无论是海内之遥,还是天涯之远,我们是知己,我们的心灵是相通的,天涯海角,我们近在咫尺。
这两句有出处。
在刚刚学习过的《中国文学简史》三曹部分,有曹植的一首《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建安风骨,慷慨悲歌。
海内,天涯,这两句是对曹植诗中这六句的高度概括,且推陈出新。
全诗的颈联金句出来了,看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既然人分心不离,那就不要学那些小儿女样子,哭哭啼啼分别了。
歧路,不是歧途。古人分别都是在大路的岔路口,分别也叫“临岐”。
这句是安慰友人,也是宽慰自己。刚刚放飞出去的“天涯”,“四海”的洒脱和豪迈,现在很柔和的收回了,就是这样收放自如写诗的立意非常重要,不过,如果一味拔高,慷慨激昂,就会显得阳刚过盛。就像一个惯会说大话的人,太过了,就失去了新意。
在阳刚的基调里,调和一句温柔的劝慰,刚柔并济,阳刚处也让人容易接受了。
重读一首古诗,年龄不同,阅历不同,心境不同,竟然有了与学生时代不同的感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