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谋士总喜欢提上中下三策?
因为有时候说是上中下三策,其实只有一策可用。
比如刘备入川的时候,庞统给他献的上中下三策:
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
上策是直突成都;中策是先杀了杨怀和高沛,然后再图成都;下策是别打了,咱先回荆州,以后再说。
在刘备视角看:
我都带兵来了,也没吃败仗,啥也不干就回去了,以后我这兵也别带了,那么下策肯定不能选。
上策虽好,一战可定成都,但是没有后方支援,轻易猪突的话,弄不好连刘备自己都要死在成都,谁能保证张松法正孟达这帮二五仔看到形势不利不会再次跳反?说不定这就是刘璋图荆州的计策。
因此中策其实就是唯一的计策, 先抓住手头的,干掉杨怀和高沛,然后再继续进兵,以图成都。从后面的结果看,张松这个内应显然是不合格的,全家被杀,后续刘备还是靠着诸葛亮、张飞、赵云从荆州的陆续支援才彻底占领益州,上策的直捣黄龙其实只适合邓艾这种莽夫。
因此,由于形势不明,刘备只能选中策。
同理,后来袁绍跟曹操作战,袁绍的谋士团队也是给袁绍出了好几条建议,也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直突许昌,趁曹操新定徐州,地盘扩大,兵力不足,直接把他老窝掏了。
中策是发动官渡之战,正面击溃曹操,然后慢慢蚕食他的地盘。
下策是不管曹操,安心发展自己的领地,徐徐图之。
上策显然袁绍不会选,因为曹操攻击徐州刘备的时候,袁绍没有把握住时机出兵,时机过了再突袭许昌,那就是必死的局面,除了林凤祥李开芳这种不要命的,一般将领是不会领命的。
下策就是放任曹操发展了,要知道曹操从被吕布打得只剩三个县到拥有四州之敌(徐、兖、豫、司)只用了不到10年,再让曹操发展下去,袁绍只能被隔绝在黄河以北,等曹操拿下荆州,双方的实力对比就变了,这跟等死也没什么区别。
因此,由于没有把握好时机,袁绍也只能选中策。
地图比较直观。
最后是孙刘联军对抗曹操的赤壁之战,站在孙权角度,他也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吞并了刘备部队,单独对抗曹操。
中策,联合刘备对抗曹操。
下策,投降曹操(归顺朝廷)。
上策孙权一直有想法,毕竟当时刘备属于丧家之犬了,能说出投靠苍梧太守吴巨这种话,基本要退出中原了。甚至赤壁之战后周瑜也是这个态度,收了关羽张飞这种“熊虎之将”对己方特别有利,这样打赢赤壁之战的好处,孙权就可以全拿了。但是刘备这边有诸葛亮的斡旋,加上曹操拿下荆州之后快速进军,让孙权没法实现这个上策。
下策更有意思了,以张昭为首的孙权手下的群臣,都是抱着这个观点,毕竟汉献帝在曹操手里,这算“归顺朝廷”。但是对孙权本人和他家族来看,确实大大的不利,毕竟献了荆州的刘琮什么下场,孙权可是都看在眼里的,除非孙权被彻底架空,他是不会选下策的。
因此,由于形势所迫,孙权也只能选中策。
总之,由于各种原因,谋士所献的上中下三策,下策基本是不能用,上策基本是没机会用,只有中策是既符合实际,又有一定效果的计策。看似握有选择权的主公们,其实没得选。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3773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