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武王非圣人》直译及诗评
武王克殷,以殷遗民封纣子武庚禄父,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武王崩,禄父与管、蔡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而立微子于宋。
周武王灭掉了殷商,因为管理殷商的遗民给予了纣王儿子武庚字禄父以封地,并且安排武王的兄弟管叔名鲜、蔡叔名度来监督禄父治理殷地。武王死后,禄父和管叔、蔡叔一起叛乱,周成王命令周公诛杀了他们,并且建立了宋国,立微子为国君。
苏子曰:武王非圣人也。昔孔子盖罪汤、武,顾自以为殷之子孙而周人也,故不敢,然数致意焉,曰:大哉,巍巍乎,尧、舜也!「禹,吾无间然」。其不足于汤、武也亦明矣,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又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伯夷、叔齐之于武王也,盖谓之弑君,至耻之不食其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王也甚矣。此孔氏之家法也,世之君子苟自孔氏,必守此法。国之存亡,民之死生,将于是乎在,其孰敢不严?而孟轲始乱之,曰:「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也。」自是学者以汤、武为圣人之正若当然者,皆孔氏之罪人也。
我要说:周武王不是圣人啊。过去孔子其实是谴责商汤和周武王的,只是后来顾及到自己也是殷朝子孙而且又是周代的臣民,所以才不敢直言,但是多次表达出了这个意思,说到:伟大啊,非常伟大的,就是尧、舜啊,“对于大禹,我也是这样没有其他看法的”。然而他们不满于商汤周武的那个时代也是很明显的。孔子说到:“周武王的做法非常完美,但是没有做到尽善。”又说到:“占有天下三分之二的权力,却以屈服的态度对待殷商,周朝的德行,可以说是做到仁至义尽了。”但是伯夷、叔齐却是那样的对待周武王,是认为周武王是弑君,以此为耻而不吃周朝的粮食,并且孔子给予了认可,这样的罪过周武王也是非常大的。这是孔子学说的重要法度,世上的君子只要尊崇孔子,必须要守护这种法度。国家的存亡,人民的生死,都是存在这个道理之中,怎么敢不严格遵守呢。而从孟子开始打乱了这个理论体系,说到:“我只听说武王诛杀了暴君纣王,而没有听到杀死自己君王的事。”这自然是后来学生认为商汤、周武作为圣人做到了应该做的事情,其实他们都是孔子眼中的罪人哦。
使当时有良史如董狐者,南巢之事必以叛书,牧野之事必以弑书。而汤、武仁人也,必将为法受恶。周公作《无逸》曰:「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上不及汤,下不及武王,亦以是哉?文王之时,诸侯不求而自至,是以受命称王,行天子之事,周之王不王,不计纣之存亡也。使文王在,必不伐纣,纣不见伐而以考终,或死于乱,殷人立君以事周,命为二王后以祀殷,君臣之道,岂不两全也哉!武王观兵于孟津而归,纣若改过,否则殷人改立君,武王之待殷亦若是而已矣。
如果当时有良好的史官比如像董狐这样的,南巢事件必定会按照叛乱的行为来记述历史,牧野之战必定要以杀死自己君王的事实来记述历史。尽管商汤、周武要是作为仁慈的人,也必将会因为如此作法而受到恶言的攻击。周公著作《无逸》一书说:“殷商的中宗、还有高宗、还有祖甲,还有我周朝的周文王,这四个人的行为明智。”往上没有说到商汤、往下没有说到周武王,这是为什么呢?周文王在世的时候,各诸侯王不用恳求都是自愿而来,所以才接受使命而称王,做天子才应该做的事情,至于周朝称王还是不称王,是不在乎商纣王的生还是死的。假使周文王在世,必定是不会讨伐纣王的,纣王不见到被征伐而善终,或者死于内乱,殷商的人另立君主并向周称臣,承认有两个君王的地位后来祭祀殷商的祖宗,这样的君臣相处之道,岂不是两全其美的吗?武王在孟津观看军事演习后归来而不是征伐纣王,这时纣王如果能改过就好,否则殷商的人另立新的君王也好,周武王对待殷商的政策这样实行就可以了。
天下无王,有圣人者出而天下归之,圣人所以不得辞也。而以兵取之,而放之,而杀之,可乎?汉末大乱,豪杰并起。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天下没有称职的君王,有圣人一样的人出现并且天下人都归顺于他,这样的圣人因为这些不是得推辞的。而以武力来夺取政权,来驱逐他,来诛杀他,可以这样做吗?汉朝末年发生大的动乱,出现了很多的豪杰。荀彧,是具有圣人智慧的人,认为只有曹操才能安定国内的乱象,所以动身起来辅助曹操。所有与曹操一起谋划的事情,都是君王应作的事情,荀彧怎么敢教导曹操成为反叛的人呢。以仁义的思想救助天下,只要天下能够和平安定下来,王位自然就到来了,届时不得不接受它,不到来就不去索取,这才是周文王的道义,荀彧的仁心。到后来曹操蓄意谋求天子九锡大礼之时,荀彧以死抗拒。所以我曾经说过荀彧是具备圣人智慧的人,认为他的才能堪比张良而道义就像伯夷一样啊。
杀其父,封其子,其子非人也则可,使其子而果人也,则必死之。楚人将杀令尹子南,子南之子弃疾为王驭士,王泣而告之。既杀子南,其徒曰:「行乎?」曰:「吾与杀吾父,行将焉入?」「然则臣王乎?」曰:「弃父事讐chou2,吾弗忍也!」遂缢而死。武王亲以黄钺诛纣,使武庚受封而不叛,岂复人也哉?故武庚之必叛,不待智者而后知也。武王之封,盖亦有不得已焉耳。殷有天下六百年,贤圣之君六七作,纣虽无道,其故家遗民未尽灭也。三分天下有其二,殷不伐周,而周伐之,诛其君,夷其社稷,诸侯必有不悦者,故封武庚以慰之,此岂武之意哉?故曰:武王非圣人也。
杀了做父亲的,再封他的儿子为诸侯,这个儿子不是人也就算了,假使他的儿子真的还是人,那么必然会为此而死。楚国人准备杀死令尹子南,当时子南的儿子弃疾是一个为楚王驾车的御士,楚王哭泣着告诉了他这件事。子南被杀死以后,他的家臣问弃疾说:“你会出走吗?”弃疾回答:“我参与了杀我父亲,我还能走到哪里去呢?“家臣又问:“那么还去侍奉楚王吗?”他回答:“抛弃父亲而侍奉仇人,我不忍心啊!”于是就上吊而死了。而武王亲自高举黄钺诛讨商纣王,假使纣王之子武庚接受了封侯而不叛乱,难道他还是人吗?所以武庚必然会兴兵叛乱,这是不必等待智者说出来就明白的道理。武王的封侯之举,大概也是有所不得已才这样做的。诛杀了他们的君王,夺取了他们的国家,诸侯当中必然会有不服的,所以才封赏武庚,以此来安慰他们,这难道不是周武王的本意吗?因此说:周武王并不是圣人啊。
读后诗曰:
武王伐纣岂能污,顺应民心灭独夫。
仁义莫将天下治,圣人不死贼难无。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3811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