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释文】

虽然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会了解它的好处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自我反省,主动地学习。感到困惑,然后才能自强不息,不断地发展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一方面有区别,另一方面又有联系。一半在教师的教,一半在学生的学。”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解读】

教学相长

说明“教学并重”和“教与学相互发生作用”的道理。同时,指出学生的学习,虽然必须依赖于教师的引导,但教师的作用仅仅占了一半,必须靠学生自己 的努力和思考。教师虽然以教人为主,但遇到困难的时候还需要补修学业以求精进,所以教师也是教人学习各占其半。这种“教学相长”和教学各半的原理是极其宝贵的见解,值得重视。学生如果完全依赖教师课堂的教授,不肯自己运用思考,努力钻研;教师如果抱着故步自封的态度,自以为是,不肯再去进修以求的新知识。那么,他们都犯了教学上的大病,与教学相长的原则是不相符的。

【评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这句话同前两章一样,都揭示了教育的作用。不同的是前两章都从政治上,即国家或统治者的角度看教育的作用。这一章则强调受教育者的个人学习实践;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领会到接受教育对自己身心修养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从而调动其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宋戴溪说:“天下之事,履之而后知,故闻见之与身亲,其知不同。”此亦哲学上的知行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知”与“行”相比,“行”更为重要。下文“学然后知不足”,此“学”字亦可指“行”,即学习的具体实践。不经历“学”的具体实践,便不会知其“不足”。“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和“教学相长”,反映了在教师与学生互动下,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教与学在其运作过程中构成一对矛盾,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规定了教师必须起主导作用。

教与学依其不同性质又各具一对矛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构成教的内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促使教师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则构成教的外因。二者的统一构成了教师“知困”的动力。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构成学的内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严格要求,促使学生感到欲罢不能,则构成学的外因。二者的统一构成了学生“知不足”的动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不如此就达不到任何一方“自反”与“自强”。

“教”是什么?“学”是什么?教和学,是不同的主体,一个是教的主体,一个是学的主体,学生是学然后知不足的,老师是教然后知困的。但同时还有一个主体的,如老师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教学相长”有两种解读,一种解读是老师跟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老师在教学生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成长,老师也获得了成长;另一种解读是教和学的主体是同一个,老师要教和学同时进行,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我们平时讲“教学相长”通常是指两个主体的,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教学相长,其实我们更要体会同一个主体的教学相长,就是我的学是如何促进我的教的,我的教是如何促进我的学的。这一点很重要。《兑命》曰:“学学半。”按照高时良先生的说法,前面这个学是有个反文旁的,本质上是教的意思。教和学是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学促进了教,教促进了学。一句话,这个原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学习是一种实践,做学问要从学习中反复提高;一是教也要学习,教也是一种学习,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至理名言,永远适用。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形成教学的全过程。揭示这条规律,是《学记》对教育学史的重大贡献。

版权声明:
作者:Mr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3995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