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 || 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四十一)

昨天我们讲到,由公孙衍一手执导的、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五国伐秦”,在惨败中落下帷幕,同时他的黄粱美梦也在失落中被彻底击碎,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所有荣耀都毁于一旦,正如他悲催的人生,一切皆是镜花水月,如梦如幻。

而在“五国伐秦”中,令秦军腹背受敌,在秦军背后“捅刀子”的义渠国,同样没有好果子吃。

对于义渠国,秦国虽事先早有安排,但义渠王为了贪图更大的利益,选择背信弃义,在秦国后方突然发难,令秦军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对此,秦国痛定思痛,总结经验教训。待解决了东部的战况后,便转过头来收拾了义渠国,秦军从三面开始夹击,一鼓作气拿下义渠25座城池,打得义渠屁滚尿流,抱头鼠窜,元气大伤。

文章写到这,终于到了我们的主题《司马错论伐蜀》,这次战线拉得实在太长,有点吼不住了哈。

战国末期,群雄争霸,虽说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大增,在制度建设和组织结构上具备了与各诸侯国抗衡的能力,但因其疆域远不及当时的楚国,对比赵魏齐等诸侯国也没有多大优势,且在人口和物资这两大资源上均无法支撑其完成它的宏伟大业。

当时,在秦国的南部有蜀、巴、苴三国,国力依次之。它们三国与秦国以秦岭为隔,而苴国处于秦与川蜀的交界之地,控制着秦军进入巴蜀的各个要隘,是秦国入蜀的交通要道。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天险蜀道,雄关剑门,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然而,天赐良机,公元前316年, 蜀王出兵攻苴,苴侯出奔到巴,向秦国求救。

秦王想利用巴蜀战乱之机,兴兵伐蜀,但道路险阻难以行进;而恰在此时,韩国又来侵犯秦国边境,秦王又想伐韩。

面对这种局势,秦王举棋不定,有些犹豫不决,于是便召集大臣商议。

本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关于“伐蜀”与“伐韩”的精彩辩论。

辩论的双方,一方是名臣张仪,一方是悍将司马错。而辩论的焦点则在于确定秦国的下一个攻击目标,以达到从中获利、富国强兵的目的。

张仪与司马错二人各执一端,相持不下。一方极言攻韩,一方力主伐蜀。

作为口才担当的张仪率先发言,他认为,秦国此时应该抓住韩国往死里揍,然后兵临周天子的洛阳城下,可“劫持周天子,挟天子以令天下,以建立王业。”至于四川,不过是荒蛮小邦,不值一提。

简而言之,张仪的观点就是争霸中原,这也正好契合了秦国想要东出的原则。

然而,作为辩方,司马错却提出了与张仪相悖的观点,那就是--借机灭蜀。

司马错认为“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并且劫持周天子容易造成其它诸侯国联合攻秦的局面。

总之,司马错的观点就是,攻蜀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而攻韩随时随地都可以,“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其实,从他们二人辩论的观点来看,出发点还是一致的。那就是,“名”“实”二字,既要为秦谋得实利,又要不致于陷于污名之中。

经过这场辩论,秦国解决了用什么战略统一天下的大问题。这场辩论,颇有特色,处处紧扣双方争论的主旨,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写得使人一目了然。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我们明天学习正文!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4030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