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乡愁等于现实中的乡愁?

哀愁是什么呢,

我要是知道哀愁是什么,

就不哀愁了。

借用木心的语感,我想说:

乡愁是什么呢?

我要是知道乡愁是什么,

就不乡愁了。

今天想聊聊“乡愁”,借《从乡村出发的写作》这本书谈谈我对文学中“乡愁”的理解。

其实《从乡村出发的写作》不是讨论乡愁的,这本书收录了贾樟柯发起的首届吕梁文学季活动中,众多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围绕“乡村发展与文学创作”所进行的演讲或讨论内容。

在异彩纷呈的演讲中,我对其中两个观点印象最深。

阿来非常推崇四川农村早期的“乡绅”模式,赞赏乡绅阶级凭借强势的文化道德、政治地位等,规范了农村的秩序和样貌。比起对卡夫卡的推崇,他建议读者更应该阅读哈代笔下所描写的败落乡村,认为当下文学创作也必须要介入乡村发展。

然而叶兆言却对此持保留态度,他不认为文学创作需要担负起振兴乡村的重担。术业有专攻,他不懂得如何去规划乡村的未来,也不会把这样的理想放进文学创作之中。在他看来,通过写一篇文章来推动某个乡村项目的可能性基本为零。他建议乡村发展还是应该留给其它专业人士来做。

过于强调文学的“社会功效”,也许反而会抹杀文学本身所具备的独特教化作用。但你不能说阿来的观点就是激进,叶兆言的观点就是消极。

一本书收录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而且可以说意味深长。其中,也可以看出不同作家的人格个性与创作追求。

当然他们的讨论,都是基于文学创作与乡村发展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思考与探讨,这点毋庸置疑。因为文学作品中不乏对乡村的描写,而且可以说蔚为壮观。由此也形成了“乡愁”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于是,我想起鲁迅创作的一个出发点:改造国民性。他也确实身体力行去做这件事。

但是如果真要讨论,他所塑造的祥林嫂、闰土、阿Q到底对鲁迅故乡的发展有多大贡献?你可以实地去绍兴的鲁迅故居景区看一看,自会有答案。

当三味书屋和百草园成为学生暑假研学的热门打卡地,知了的鸣叫也显得聒噪。我索性在景区外围闲逛,只见沿河的青青流水淹没了石砌的台阶,栏杆上倒立悬挂的褪色拖把还滴着水。这时一个卖菜的老爷爷,骑着三轮车在河上的石桥处停下来,雨衣蘸着水珠,他掏出早已凉透的馒头啃着,只是茫然地望向石板小巷深处。

乡村发展是宏观的大方针,而改造国民性指向人的心灵建设。乡村想要留住乡愁有多难?不如我们去到文学世界寻找乡愁吧!

文学世界里的乡愁,和现实世界中的乡愁,并无多大关系。

萧红虽然没有表明过自己有“改造国民性”的抱负,但鲁迅却愿意为其《生死场》作序,称赞其“力透纸背”地写出了东北人民的生存之难,包括生之坚强和死之挣扎!

其实萧红也总在写乡村,但却少有人把她归为乡土作家,而是归为东北流亡作家。

沈从文也极爱写故乡凤凰一带的风土人情,在《丈夫》、《柏子》等篇目中,所提及的妇女的生存选择也许让人匪夷所思。但那也是乡村社会原始缩影的一部分,只是借由文学形式而保留了下来。

作家的创作,目的是为了改造乡村?无论作家选择何种题材或内容进行创作,其目的都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所思所想,文学是指向人类心灵塑造的。

也许有人因为读了鲁迅的《故乡》,会去绍兴旅游;有人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想去呼兰看一看;也有的人读了沈从文的《边城》,激发了前往凤凰古城游玩的兴致。但这些参观寻访,其实对乡村本身的发展并不起决定作用。

试想如果我们到了现场,发现所见之景与文学作品中的描写相差甚远,想必失望也是真的,自然不会有再次光顾的渴望。

而且时过境迁,作家本人在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风景,本就是其记忆中的拼凑,你今天即使跋山涉水去寻访,也可能一无所获。

当然文学作品中的内容,可以为乡村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思考和借鉴,但是这和文学创作直接介入和领导乡村发展还是有本质区别。

所以,我们热爱读文学作品中的“乡愁”,其实是因为我们已经离故乡很遥远了。这种远既可能指空间上的距离,也可能指时间上的距离。故乡永远只停留在记忆之中,当我们谈起“乡愁”时,其实就已经是在追忆一些遥远的人和事。

乡愁看似很遥远,没有故乡的托举,似乎我们依然可以过得很好,毕竟北上广的霓虹足够耀眼。

况且很多人的童年记忆并不美好,当然更渴望远离故乡,去别处过崭新的生活。但地铁太挤,工资太低,早餐太贵,人情太淡漠,蜗居城市的我们,又该把“乡愁”这枚标签贴到哪里呢?

在文学作品里,乡愁是一个名词,也可以是一个动词。既可以指具体的某座承载作家幼年记忆的小村庄,也可以是我们每个人回望自己出身之地的一种精神追忆活动。

想起王维有一首写“乡愁”的小诗: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同一片时空下,当我们回忆起故乡时,会想到些什么?

当一个踩着故乡泥土的人,真实地来到面前时,你想要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

当千万个问题一起涌向心间时,你竟然不知道该选哪一个,于是抓住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故乡窗前的梅花,索性问问这株花是否开了。其实它只是开在遥远的记忆中,很遗憾,这位老乡对这株梅花没有任何印象。

对话者之间的鸿沟来自对故乡情感的梳理。故乡很大,但人很渺小,每个人都活在自己所理解的故乡之中。

词不达意和答非所问,已经表明了与故乡的深深隔膜。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故乡永远活在个人的乡愁回忆中。而故乡,是所有专属乡愁回忆的集合体,在原有真实生活环境中,重新构建了一个充满回忆的世界。同时为文学创作中的“乡愁”描写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4040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