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与中国文化—元朝科举制度(一)
在成吉思汗、 窝阔台、 贵由和托雷的先后带领下, 蒙古军队对金、 欧洲东部诸国、 西亚诸国、 南宋等征伐, 控制了辽阔的国土面积。 忽必烈登上汗位之后,效仿中原的典章制度, 于至元八年(1271) 改国号为大元。 至元十六年(1279),元灭南宋, 实现了南北统一, 建立了疆土横跨亚欧大陆的庞大帝国, 作为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 蒙古贵族“只识弯弓射大雕” 特点并未完全改变, 仍然倚重蒙古贵族和军功吏才, 统治阶层和士人对是否采行科举取士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经过许多儒臣的竭力倡议, 元仁宗于皇庆二年(1313) 宣布“行科举”, 此时已距元世祖攻灭南宋(1279) 已经有 34 年之久, 这是自科举创立以来中断时间最长的一次。 为什么元朝科举会中断这么长时间呢? 元代科举的程式是怎么样的呢?
元朝关于实行科举的讨论是从元世祖忽必烈执政时期开始的。 元朝建立之后,随着统治的版图向中原地区迅速扩展, 元世祖忽必烈及部分蒙古贵族对中原文化的认知程度明显加深, 科举作为影响中原地区士子的重要制度进入了他们的视线。有不少大臣提出应当以科举取士, 并且说明科举取士的重要性。 世祖认为“此良法也, 其行之”, 下令中书左三部与翰林学士“议立程式”, (《元史》 卷81《选举志》) 然而诏令并未被付诸实施。 尽管如此, 通过多次讨论, 基本确立了元朝科举考试内容, 即重经义, 轻诗赋。 因此, 从这一意义上而言, 忽必烈时期的关于采行科举的争论可以看作是元朝实行科举的酝酿。
元成宗即位之初, 实行科举制度即提上了议事日程, 即位诏书中即要求中书省“议行贡举之法” 。 王恽是力主实行科举取士的最重要官员, 他在给刚刚登极的元成宗上奏的《守成事鉴》 中列有“选士” 一条, 建议尽快恢复科举取士制度。但是, 科举并未付诸实践, 实行科举取士仅仅停留在讨论阶段。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