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读书笔记:警惕课堂走入“伪合作”的岔道

一、8种伪合作现象

众说纷纭的“群言堂”

悄无声息的“哑巴堂”

匆匆忙忙的“走过场”

边缘学生的“避风港”

学优生的“表演场”

虚假表演的“作秀场”

教师课中的“休息场”

不做评价的“乱收场”

二、伪合作背后的成因

以教论学—审美偏差

绝大多数老师在潜意识中认为,只要有部分学生或大部分学生完成了任务,这节课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就导致了人们往往以是否“解决了问题”为标准评价教学的效果。

机械照搬—套用滥用

有的老师认为,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讨论几个问题,汇报一下学习成果就是合作学习。以为只要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学生自然就会合作,把合作学习简单化地理解为“小组讨论”。

亡羊补牢—错失良机

真正的合作学习能确保学生总是有建设性的事可做,不会让学生有等待的空闲,也不会让学生只做看别人学习的旁观者。

集体求同—扼杀个性

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

集体求同的表现之一是,教师布置完问题后,立即让学生开展合作,学生根本没有时间独立思考

随意分组—主体缺位

日常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形式是教师根据就近原则,按照座位前后的顺序自然地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而座位编排的依据往往是学生身高、性别或成绩。这就导致小组间力量不均衡,有的小组学困生多,有的小组学优生多。

指导阙如—流于形式

有的教师认为,开展合作学习就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自己只在汇报时听听就行了,于是反复强调讨论内容自己定,讨论方式自己定,讨论伙伴自己找,自己则在一旁“袖手旁观”,学生讨论东拉西扯,各自为政。

分工不明—职责不清

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不少教师往往注重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而缺少关心或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具体任务的实施,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更是甚少过问。于是课堂上会出现组员不知所措,自由松散,效率低下。

片面评价—功能异化

有的教师只追求合作的结果,追求合作最后得出的结论,即学生答案正确与否,与标准答案还有多远,作简单的对错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合作中表现出的参与热情和合作技巧视而不见。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4230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