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琴在湖南博物院开讲:从文物管窥汉代女子的生活图景
近日,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蔡琴应邀来到湖南博物院,作了以《从文物管窥:汉代女子的生活图景》为题的讲座,结合正在湖南博物院举办的“彼美人兮——两汉罗马时期女性文物展”中的文物及国内出土的其它文物,分析了古代女子所处的世界和所呈现的美,为当代女性所面临的困境提供借鉴与反思的突围之道。
遥想汉代女性生活日常,除了那些文字的记录之外,最形象直观的就是文物了。帛画、陶俑、服装、饰品、生活用品等文物,再现了汉代女性的生活图景。蔡琴的讲座从形象、妆容、生活三个方面展开。
关于形象之美
蔡琴例举了大量文物进行分析,如西汉塑衣式彩绘拱手跽坐女俑,尽显中国古代女性之古典美;塑衣式彩绘直立侍女俑,就是墓主人的贴身侍女形象,面目丰润,身材匀称;塑衣彩绘侍女俑,汉服色彩鲜艳,款式突出形体之美;
长沙仰天湖墓出土的曲裾深衣妇女彩绘俑,袍长曳地,镶锦缘;雕衣女侍俑,对襟半袖长襦,款式特殊;长信宫灯,发尖垂梢,半臂襦,内衬领和袖镶有宽边的大袖袍。
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的非衣即飞农,寓意死者灵魂升天。
罗地“信期绣”丝绵袍,其纹饰的主要特点是穗状流云两朵,“信期绣” 纹饰中的长尾小鸟,似燕,燕为南造北归的候鸟,就和信期发生了关联。
绢地“长寿绣”丝绵袍,曲裾,交领,右祍,素纱里,绢地“长寿绣”面,内絮丝绵。其面料是在绢地上用朱红、金黄、土黄和绿色,穗状流云间填以土黄色的云纹。
印花敷彩纱丝绵袍,面料为印花敷彩纱,里、袖、领、缘为绢,内絮丝绵。
朱红菱纹罗丝绵袍,上衣下裳相连,衣领相交,衣襟由左向右折到右侧身帝。面料是一种单色的暗花绞经组织丝织物。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有两件,一为直裾,一为曲裾,都是右祍,曲裾的素纱单衣在工艺上更高超,因为它更长、更宽,却比前者还轻1克。
蔡琴讲解了曲裾和直裾的区别,以及褥裙、绮地“信期秀”香囊。
关于妆容之美
蔡琴告诉我们,“对镜自视”审视的不仅是仪容样貌,还有言行举止,她以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为例,说仕女照镜的画面带有强烈的道德宣传色彩。
汉代是我国青铜铸造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铜镜铸造数量大幅增加,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铜镜的种类和纹饰出现了许多新的纹饰和镜种,草叶纹镜是其中数量较多的,是典型的汉代镜。
焉支山产一种叫红蓝花的植物,就是胭脂的原料。红蓝花制作的胭脂无毒无害,健康又美丽。
蔡琴说,妆容,汉代以白妆为主,汉代的发型从文物资料来看,丰富多彩,西汉女子常见的发型多为头顶梳中分,在脑后挽髻的反绾髻,及一些单环垂髾髻及高髻垂髾的发型;到了东汉,高髻垂髾这类发型越来越多发型,种类也非常丰富;
为了使女子面部的妆容有更加迷人的魅力,女子还喜面靥,这是汉代女子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容。
为了使妆容更加美艳动人,汉代女子还喜欢使用花钿。花钿是一种可以贴在脸上的装饰品。大多以彩色的光纸、云母片、金箔等为原料,制成圆形、叶子形、桃型、梅花型等贴在面部,色彩斑斓,精美非凡。
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漆奁盒是湖北枣阳九连墩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长方形漆奁盒。漆奁盒常盛放有梳理头发的梳篦、照容用的铜镜和化妆用的脂粉等梳妆用品。
古代一般称奁盒,“妆奁”又称“香奁”。西汉时期的男女都使用奁盒,女性的奁盒中有粉黛,男性的奁盒中一般仅有梳篦和铜镜而无脂粉。
多子奁常见的有三子奁、五子奁、七子奁、九子奁。
梳篦一般放置于马蹄形子盒内,直径较大的铜镜放置于奁盒内,直径较小的铜镜则放置于圆形子盒内。
除了梳篦和铜镜外,西汉时期女性的梳妆用具还有粉扑、镊子和刮刀,研磨黛粉用的黛板和杵石,描眉用的眉笔等。
据蔡琴介绍,宋代王诜《半闲秋兴图》中的妆奁盒,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黑漆描金妆奁盒;新疆各地墓葬也发现了汉唐时期的漆奁、藤奁、皮奁等文物,其中以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墓葬出土的奁具最为著名,是汉晋时期精绝妇女梳妆用具。
妆奁的质地多种多样,有竹奁、木奁、藤奁、瓷奁、陶奁、铜奁、银奁等,1959年在新疆民丰县出土的藤奁放置于女尸的左侧,内盛有锦袋、木梳、丝线和丝绸粉黛。
1995年在尼雅遗址发掘出土了一件漆奁,内装龙虎纹铜镜的汉字铭文锦袋、小香囊、生丝、木线轴及各种丝绸小团等。
西汉时期的漆奁盒内除梳妆用具和化妆用品外,还置放玉簪、金钗、银钗一类的发饰。假发在西汉漆奁盒中也时有发现,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有用黑丝制成的发髻。佩戴假发也已成为了当时的风尚。此外,还有巾帼、首饰和印章等。
组玉佩是一组较复杂的佩饰,由3种不同材料的20个器件组成,从上而下依次是:连体双龙佩、两件玉环、三凤涡纹壁、玻璃珠、10颗金珠、五件玉璜。
南越王墓中出土组玉佩11套,以南越王和右夫人的最为精美。自上而下依次为两件透雕玉环、玉舞人、两件玉璜、玉管。小玉环双面透雕龙纹,大玉环双面透雕两龙两兽,互相缠绕。两件玉管一头大一头小,中间中空。
关于生活之美
蔡琴认为,刘向著作《列女传》,为当时社会不同社会角色的女性提供了可以用来参考的行为准则,肯定了女性的价值,鼓励身为不同社会角色的女性都能够注重自身才智与道德养成,无论在母仪、贤明、仕智、贞顺、节义、辩通、孽嬖等,哪一方面突出,都可以称为汉代社会先进的女性。选取自《列女传》中的《卫姬谏齐桓公》制作的石像,位于山东沂南北寨村。
蔡琴说,在汉代,“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宝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人所贱也。”身为民本的农民依旧很穷,看似低贱的商人却富了起来;很多汉代男子想要出世入世,汉代女性也就获得了更多从商的机会。
河北保定满城陵山,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夫人窦绾墓中,出土了一套40枚的酒令钱,其中20枚记数钱中,缺了“第三”,多了一枚“第十九”,且钱径为3.7厘米。一块画砖描绘了汉代妇女乘辎车出行的画面。
成都杨子山出土带卷棚的车,这种车多为妇女所乘坐。广州市先烈路出土的东汉陶车马,外面的人看不到坐在里面的妇女。
着衣式女骑兵俑,双腿分开做骑马状,通体施有橙红色彩绘,头发、眉毛、瞳仁均呈黑色,头发中分,自脑后挽结成髻,眉脊如山,颧骨突出,神情冷峻,目光果敢,显得英姿飒爽又十分剽悍。
西安新筑镇三里西村出土的陶水亭位于圆形水池中,池周围环绕人物、马、鹅等。
该盒胎体以芦苇编成,用锦、绢织物缝包外表,绢裱里壁。盒体四表中心用红绢刺绣,以蓝、绿、白三色线绣出纤细云状纹,边缘棱角处用黄地平纹锦镶边。锦上有白色带钩铜炉纹。内盛木线轴、木缠线板、铜针筒、针、玉饰、贴金罗等实用器物,故该盒是合葬墓女主人所使用过的盛放针黹的器具。它是汉代丝路河西段人们生活状况的真实反映,也是汉代丝路河西段纺织技术和文化多样性的客观表现。
在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礼仪要求女性具有“德、言、容、工”四种德行,女红正是四德的表现之一。纺纱织布,缝补浆洗,针织刺绣成为女性成长中必学本领。几千年来,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出土实物,女红展示了女子的蕙质兰心。
汉代人们善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通过歌舞的形式表达出来,汉代是我国歌舞艺术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先秦歌舞大多能在汉代歌舞中见其遗绪。汉代民间歌舞艺术深受楚国乐舞的影响,击节用乐以鼓为主,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奔放豪迈,汉舞重在雍容典雅,以手袖、腰肢动作为主。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着衣歌舞俑,面部敷白粉梳垂髻,短褂长裙。西汉陶绕襟衣舞俑、抚瑟女俑,出土于徐州驮篮山楚王墓。
塑衣舞蹈女俑,塑女俑五官及服饰均施彩绘,面容清秀,发式前额中分,长发后拢于项背,挽成垂髻,髻下分出一缕青丝。
国家博物馆藏的舞女俑,正在跳舞的侍女,一手弯曲在前,袖子随着上抬的动作堆叠在臂弯处,一手在后微微摆动,衣袖随着动作自然甩出,衣裙勾勒出纤细的腰身,长长的下摆盖住了脚面,增添了一份神秘。
东汉时期的乐舞俑,出土于广州先烈路,原为彩绘,舞俑衣饰华丽,作浓妆打扮,头上结三具髻,插五个簪,两耳戴菊花形耳环,右手在前,左手反旋于后,作歌舞姿态。
江西博物馆收藏的西汉镂雕舞女白玉佩饰,上穿交领衣,下穿长裙,腰垂宽带,
一手垂袖于腰间,一手甩袖过头,衣裙拖地,身姿婀娜,似在翩然起舞。
蔡琴最后强调,从当前世界人文领域的热点来看,女性主题备受关注,无论文学、戏剧、电影,或者当代艺术。今天这个讲座从文物研究的角度,引导观众和群体共同思考,聚焦汉代的女性群像,是对当下热点话题的响应,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
讲座结束后,蔡琴还对热心听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特别链接:
蔡琴:浙江省博物馆二级研究馆员、副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列专委会主任委员。
“华美致远——中国外销丝绸”“江南生活美学”“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系列展览)策展人。出版专著《博物馆新视域》《浙江博物馆历史研究》《通向世界的丝绸之路》《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她们:中国古代女子图鉴》等,其中《她们:中国古代女子图鉴》荣获2023年度“中国好书”荣誉;出版散文集《女人是天生的收藏家》;新浪微博知名历史博主。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