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的茶馆,一杯茶饮下能平江湖不平事
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当人多了,不免就有了帮派之别,自然也就纷争迭起。然而这条“人之常情”在上海却是另一般光景。
上海俗称魔都,在民国时期就已经万商云集。所谓的国际化城市,还真是有国际化的成分。自鸦片战争之后,洋人们便相中上海投资发展,划分势力范围,上海的人员成分便复杂了起来。
在这人员混杂的多元化上海,让人意外的是,虽势力帮派林立,然而总体上上海还是趋于繁华而和谐的。对于许多老上海人来说,茶馆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老上海的租界多,因而在势力范围划分中总有三不管地带。就如同比邻英租界接壤法租界的洋泾浜,还有那华人地界与洋人地界分界线的三茅阁大桥便是那谁也管不着的地带。若是在英租界犯了事,转身便往法界去,负责巡防的“红头阿三”也只能干瞪眼。
如此这般,也给了不少头脑灵光的人们在其中穿梭谋生的空间,渐成帮派。当“市面”做大了摩擦纠纷总是会有的。茶馆的特殊功能也就在此时派上了。
彼时的上海老茶馆就类似如今居委会的调停中心,不管是帮会相争,或是行业竞争,小至邻里纠纷都会寻上茶馆请上黑白两道都吃得开的人出面调停,老上海人称呼他们为“老娘舅”,而所谓的调停便是“吃讲茶”了。
当“老娘舅”出面,约上双方上茶馆调停,此时若不应,便是坏了规矩损了头面。当双方和和气气坐下,此时“老娘舅”便会将红的、绿的茶混合到一只碗中分给两方,开口言语道:“迭能,我今朝摆句言语出来,倷要听听,覅听拉倒。”话毕,若是两方饮下,那这事儿就了了。
多数时候,“老娘舅”出面这事儿多半就给平了,比如今的民事调停还管用。据传当年在上海滩最有话语权的“大佬倌”就是传奇人物杜月笙了。只要他出马,基本没有摆不平的事儿,在此有老上海俗语为证:“杜先生吃价,言话一句,一句言话。”
只是请来的“老娘舅”若是头面不够,又是另一番情景了。小则翻脸不认账,纷争依旧;严重的话,一言不合便当场大打出手。此时械斗遭殃的不仅仅只是双方人马,连带着茶馆都会被砸毁关门大吉。
这么看来,也不是随便什么茶馆敢接下“吃讲茶”的场子。底子薄的茶馆多会贴出布告来禁止吃讲茶。能扛下这场子的多是像“玉壶春”这类大馆子,毕竟背后靠山够稳,想砸场子的人,多少还得掂量掂量后果。
在那鱼龙混杂的老上海,可见社会的稳定,老茶馆功不可没哈!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