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变形记》有感
上学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读《变形记》,那时我还不能读懂,现在重读很多作品,才发现我们的语文教育确实是太超前了,一个没有经历过遗憾、苦难的孩子怎么能理解那么深刻的作品?
言归正传,最近对荒诞派文学颇感兴趣,就像我本人一样,喜欢“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这部作品的内容、主题都太令人熟悉了,所以我在这里单纯地只想说它带给我的启发。一部小说怎么样才能好看?我总是苦思冥想,这其中有很多技巧是学不来的,甚至也不能用“天赋”一词简单概括。一部100多年前的作品能够经久不衰,只因它对人性和生活的剖析实在是太精准了。
荒诞作品用的写法叫做间离法,专业的说法是“陌生化效果”。就是把人们所熟悉的事物突然之间拉开距离,让你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它,感到非常陌生,就开始反思,会得出另一种结论或者看法,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于人的认知。
如果是一个人突然生病了,那身边的人肯定是急得大喊大叫,赶紧给他送医院。但是一个人变成了虫子,身边的人应该有什么反应?这一点我们是不知道的,那么这个时候作者不论说什么,我们都得听,这就是“陌生化效果”。小说中的格列高尔没有关心他为什么会变成虫子,也没有关心自己变形之后的心理状态,而读者也随之忽略了这一点,他们的注意力完全被作者引导。那么接下来人物的命运应该怎么样,都会随之变得合理。
这样的设计在蒲松龄的《促织》中也出现过,儿子突然变成了一只蟋蟀,为父亲的命运的转变立下了汗马功劳。我只能说天才的想法也是有巧合的,卡夫卡不可能去抄蒲松龄的创意,蒲松龄更不可能借鉴别人。
这部作品诞生在1915年,当时的社会现实使人们对资本主义逐渐失去信心。当工作成为了一个人生活的全部意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就变得日渐疏离和冷漠,而这种现象如今依然存在。“讽刺”在文学作品里的意义往往和警示有关,如果只是冷漠和嘲笑,那么它肯定不会广为流传,更不会经久不衰。而《变形记》象征了一个时代,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仍然希望有人能够幡然醒悟,并做出更好的选择。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