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
谈到教育,我们想到的往往是培养孩子上学接受学习知识的教育。其实,这样的认识太过狭窄,教学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而已。
那么我们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
怀特海的这本《教育的目的》非常值得从事教育工作或有意促进教育发展的人细细品读。
作者——【英国】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
译者——严中慧;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深入且全面地论述了“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这一教育理念,并揭示了智力发展的规律,以使家长和老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节奏安排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第一章“教育的目的”中,明确了教育的目的是要把人引上自我发展之路。
也就是教育培养的是自主学习的孩子,是我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
也许您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只是懂事与自觉,其实不然。真正自主学习的孩子,本身对汲取知识就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兴趣。
书中也提出了教育上的两条戒律:
即“不可教太多科目”、“所教内容务须透彻”。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贪多嚼不烂。
虽说现在一专多能都无法应对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但启蒙教育阶段还是不要太复杂的好。
只要把底层逻辑教给孩子,后面会越学越轻松。
书中指出:教授大量科目,而每个科目只教一点点,结果是学生对无关联观念的被动接受,没有被活力的火花启明。那些被引入儿童教育的主要观念,应该少而重要,让它们被投入每一种组合的可能性之中。儿童应该把这些观念化为自己的,应该理解它们在他现实生活里此时此地情境中的应用。在教育的一开始,儿童就应该经验发现的乐趣。儿童必须做出的发现应该是一些普遍性的观念,这些普遍性观念将给出一种理解,理解他生命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理解他的人生。
内容多的坏处不是学不过来,而是让原本愉悦的学习变的枯燥乏味进而伤害了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章“教育的节奏”中指出:在学生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应该适时采用不同的课程,并配以不同的方式。
这也就是因材施教与因势利导式教育,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教育。
这里我特别想说的是,按部就班的程式化教育和教育的节奏并不是完全匹配的,它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
第三章“自由与训导的节奏性主张”中指出:学生的大脑是一个不断发育的有机体。一方面,它不是一个箱子,要被人无情地塞进异己的观念;另一方面,对正在发育的大脑来说,有序地获取的知识是天然的食品。因此,一种结构完美的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训导是自由选择的自发结果,而自由因为训导而获得丰富的可能性。这两个原则,自由和训导,它们并不对立,它们应该在儿童的生命中被调和达到相辅相成,自然地摆动,来回地摆动,个体化地发展。
怀特海的教育思想既体现了新教育的精神,也保留了传统教育中有价值的内容。他既强调儿童的自由、兴趣和主动性,又充分肯定儿童接受训练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性。
怀特海关于教育的节律原理,强调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发展周期的循环往复,这种观点在西方教育史上也尚无先例。怀特海的思想否定了从静止、机械、割裂的观点看待知识、生活与心智从而确立了一种有机统一的新教育观,在西方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
书中有很多概念性东西。为了理解作者的思想,有一个概念必须了解。
惰性观念(或称为呆滞思想)——仅为大脑所接受,没有经过运用,或没有经过测试,或没有与其他新颖的思想有机地融为一体的思想。
书中提到一些学校,在某个时期富有活力,人才辈出。然而其后辈展现得卖弄学问或者过于程式化,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学校过载了惰性观念。伴随着惰性观念的教育不仅无用,而且有害——最坏之事,即最好之物的败坏。
这与我们所知的一些现象是不是很相似。
这时的大脑是不是只是一个储物柜,灵魂被束之高阁。
书中所讲不仅仅是教育的目的,但我认为能够通过本书把教育的目的理清楚就已是成功了一半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围绕这个目标努力践行。
总之,教育的目的是要把人引上自我发展之路。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力让孩子走上自我发展之路。
作为家长,想要真正助力孩子成长,自己先要把教育的目的整明白。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也有我们每个人想要的答案。
为了助力孩子成长、避免帮倒忙,认真读书吧!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