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发生于过程的一种行为

除了上课之外,美国大学生平均每周耗费13.8小时为上课做准备。以一周5天计算,那么,平均每天用于课前准备的时间为2.8小时。这几乎明确地告诉我们:所有真正的学习都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它需要运用头脑,而不仅仅是靠记忆。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须承担主要的角色,而不是教师。

学习可以被解释为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互连接形成神经回路的过程。所谓“一万小时法则”(即新手在成为专家之前大约要投入一万小时进行刻意练习)里的时间因素强调的是反复练习的重要性,但刻意练习又不同于机械地重复,它还包括其他三个要素:

(1)清晰的目标,刻意练习发生在学习者的舒适区以外,需要学习者付出近乎最大程度的努力;

(2)学习者的动机,刻意练习需要学习者有意识地积极参与,学习者要有提高自身能力的意图;

(3)有效反馈,刻意练习需要一位“更有能力的他者”在场,他会为学习者设计有效的训练方案,并提供即时的反馈,学习者需要根据反馈调整练习。

这正是所谓“可见的学习”的三个要素:成功标准、学习意图、有效反馈。

约翰·哈蒂(John Hattie)教授历时15年,对52637项研究、数亿名学生的800多项元分析进行综合元分析,提取了138个影响学业成就的因素,包括家庭、学生、学校、教师、教学、课程六大影响因素,然而,正如哈蒂在结论部分所讲,“最终是学生自己,而不是教师,决定学生要学什么”。学习的主体——学生是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关注的。

我国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揭示了教育的许多真谛。比如,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手脑并用、博学明辨审问慎思笃行,这些涉及学习的规律;比如,禁于未发、藏息相辅、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长善救失、举一反三、教学相长、不陵节而施、不拔苗助长,这些涉及教学的规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指出,“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学习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学习“不再仅是认知的过程,而是整个心灵、整个精神世界都参与到学习行为的过程。”

学习需要在现实的环境中进行,脱离了现实环境,学习就变成了死读书,读死书了。同时,在集体中学习能够互相启发,促进思考,共同受益。学习的要义是: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事事学习,一边学习一边练习,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一边学习一边训练,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学习一边应用,一边学习一边提高,从书本中学,从课堂中学,从前人经验中学,从实践中学,从生活中学,从别人身上学,从网络中学,从社会中学,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行为习惯、一种优秀品质、一种责任担当。

学习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每个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学习,并且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在与同伴讨论中会有冲突,会有不同的意见,就可以互相启发,爆发出创新的火花,共同进步。

学习是反人性的。正如塔勒布在《反脆弱》里面写到的:一个系统,必须具备适当的外界负面刺激,才能激发它更好地保持灵活性和稳健性。学习就是让自己变成一张网,不断去探索新的可能性,让自己的能力和认知不断延伸、拓展,触及更多的领域。

学习这件事情,并不仅仅和教室、课桌、黑板、笔记本、教案、投影仪有关,它是大脑与心灵共同参与的活动。真正的学习,不是被灌输,而是被开启;不是被告知,而是被激发;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卷入,是老师在学生的“扰动”中灵活开放地教学。课堂上,学生们不仅是思考者、学习者,也成为参与者、贡献者、启发者、创造者,他们和老师共同构建了教学过程,并从中获益。

学习是生成性的,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方法性、过程性、创造性和可持续性,注重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与整个外界环境的有机互动和发展联系,是主动建构大脑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作出推论的生成过程。

进行生成性学习,必须树立模块化思维和知识复利的意识,重塑和完善知识结构,不仅要让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实践经验相互作用,还要不断向其他领域延伸,形成新模块,让知识以复利的方式实现加速迭代、快速积累。

很多孩子每天被老师安排学习内容、被家长安排培训班,从小习惯了接受学习内容、缺乏自主权和选择权,失去了兴趣驱动、主动学习的机会。等有机会自主选择时,往往无所适从,难有主见。从小到大,应试教育贯穿全过程,多数学科考题训练的都是填写或者选择正确答案。这种“套路式”的学习方式缺乏探索余地,在这种以分数衡量学业和能力高下的“标准体系”中,学生缺乏特长和兴趣支撑,很容易导致孩子丧失自信心、上进心、主动性、创新性。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4388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