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有感:遍体鳞伤的成长,谁都躲不过

早上读了《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写于1986年底,1987年发表的作品。

略有所感,文中那句“可我那时只能看着了,因为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

余华的三言两语,已然将主人公弱小的形象跃然纸上。这里的主人公可以指代我们每一个人年少时对未来充满憧憬但是却很无力的阶段。

——

“我看着拖拉机爬上了坡,然后就消失了,但仍能听到它的声音,可不一会儿连声音都没有了。四周一下子寂静下来,天也开始黑下来。我仍在地上坐着,我这时又饥又冷,可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我在那里坐了很久,然后才慢慢爬起来。我爬起来时很艰难,因为每动一下全身就剧烈地疼痛,但我还是爬了起来。我一拐一拐地走到汽车旁边。那汽车的模样真是惨极了,它遍体鳞伤地趴在那里,我知道自己也是遍体鳞伤了。”

看到文中这段文字,莫名想到了小时候摔跤的感觉,膝盖和手臂擦破皮并且很脆弱无助的那种心情。

当然我认为主人公的心情大于小时候的我。因为小孩子在当时那一刻会感受到疼痛和无助,但是同样的小孩子伤口自愈能力也很强。而这段文字可能是隐喻心灵的创伤。

还不免联想到,我们每个人“出门远行”也并非有一定的年龄界限。

虽然我于22岁左右初出茅庐,踏足社会,但实际上,15岁左右我已在做心理准备,那个时候我对未来完全是云里看雾的状态。

但是青春就是一场预演,我们在学习之外,有各自的兴趣爱好,我那时的爱好是追剧和写作。

我守在电视机前等待每天1集或者2集的连续剧,一部接一部追剧,透过情节发展,看另外一种种人生;我同朋友互相通信,有抒情,有记录,我们为成绩所烦恼,我们也同样对未来隐隐担忧。

只是彼时,多方限制,我们的思维无法带我们脱离既定的路线,更多时候就是随波逐流。尽人事听天命。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读《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前认为读不懂,今天读来,豁然开朗,在心静的状态下忽然之间明白这天下间哪里有什么读不懂的文章,大多数就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感受,我以为,文学作品大多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最不济的也是我们总能一次一次在作家的作品里遇见自己。

而较为深奥的作品,那就要善于利用手头的工具,去主动学习,增文见广,用技能点亮未来,我们既是在阅读,又何尝不是在自我提升啊。

成长的背后都是“遍体鳞伤”,有些伤口在皮肤表层,另外一些是心灵创伤。

然而,这也是我们普通人白开水一样的生活里的片段,是成长的纪念,既是伤疤也是骄傲的勋章,我们理应更加珍惜当下!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4454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