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那么多知识,却啥都不会,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公众号:鲁佳演说。欢迎互关。
视频号:鲁佳演说
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在读书学习,学了那么多知识,工作后我们依旧会去上课程,看书,大家貌似不停地在学习,如果你问问到底学到了什么,他们却说不上来或者说不清楚,遇到问题也不知道怎么解决。学了那么多知识,依然还是啥都不会。
我觉得原因可能有三个。
1、碎片化学习
移动互联网时代,每天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推送给你,你阅读学习全都来自这些信息,东一榔头,西一斧子,看似学了很多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本质没有任何关联,一块块零敲碎打的信息,没办法拼凑成一副完整的知识地图。
当你输出的时候,自然是零散的、碎片的,无法整合起来,就会讲不清楚,说不明白。
2、没有深入思考
知识也是分为三个级别的。
第一级别是信息知识。这是我们从外界获得的底层知识。比如我们阅读、上课程获得的知识都属于信息知识。
第二级别是加工知识。知识经过我们大脑的思考和加工,逐渐修正自己的认知,最后内化成自己的认知能力。加工知识才是属于你的知识。
第三级别是体系知识。当大脑对知识加工处理,便是往我们的知识体系里不断地添砖加瓦,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复杂而周密的知识体系。
很多人的知识还停留在底层知识,并没有进行深入思考。
比如,你在看文章的时候,并不会思考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作者的观点正确吗?不正确的话,那么正确的观点是什么?应该如何去证明?
我们学习的时候往往会照单全收别人的观点和思想,没有自己深入的思考,缺乏批判性思维。就像疫情期间,很多人都去排队买双黄连口服液一样。
没有深度思考能力,知识就只能停留在表面,并不会被内化成体系知识。
3、无法找到联系点
为什么很多的人知识不能变成一个整体?是因为他们无法洞察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点。
比如,以前学过一个稻草原理,是指有一匹马身上放一根稻草,不会有什么感觉,放第二根同样没有什么反应,但是,到达一定压力极限时,哪怕再多放一根马儿也会不堪重负,趴倒在地。
另外有一个飞轮效应。一开始让一个轮子转动起来很费劲,但是只有轮子转起来,因为惯性,后面就算你不花力气,它也会持续滚动。
这两个知识概念不同,但是背后的原理是一样:任何事物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积少成多的结果。
所以,整合知识的能力很关键。不仅影响到我们的认知能力,还会影响到我们的思考深度。无法掌握这种能力,学再多的知识都是没用的。
那接下来我们应该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1、扩大知识面
想要整合知识,先要储备足够多的知识。
阅读是学习知识最直接的方式,不是阅读碎片化信息,而是阅读那些经典书籍,我们可以获取前人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弥补认知上的不足。
还有就是高人指路,向高手、专家、厉害的人学习,可以上他们的课程,也可以向他们咨询。高人往往会帮你开阔思路和眼界,你也会收获很多新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2、带着问题去学习
无论是去读书还是听课,都要有一种批判性思维,多深入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个观点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这么说?怎样去论证等等。
带着问题学习,养成独立思考能力,把知识分析、拆解、分类、整合之后,才算完成了学习任务。
3、形成知识晶体
知识点和知识量之间的架构非常重要。如果知识点之间能够形成稳定的架构,知识就形成一种“知识晶体”。知识从散装变成了晶体,就变得不容易磨损,强度变大,也容易提取。
星座就是个特别典型的知识晶体。
满天的星星谁都记不住,古人用自己的想象力把这些相距数千光年的星星连接起来,形成“晶体”,然后再给晶体赋予美好的故事(形象化呈现)。
如何让知识变成知识晶体?下面是四种常见的知识结构:
树状结构:体现事物层级、包含关系。比如书的目录。
关联结构:体现事物相互关系。比如马斯洛需求理论、SWOT分析、公式等。
序列结构:体现先后、因果关系。最常见的就是工作流程图和说明书的步骤指南。
数据结构:体现数量差异关系。比如柱状图、饼状图等等。
想要形成知识晶体,必须确认事物之间存在哪种结构,然后分析、归纳,不断地往自己的知识框架里加东西,久而久之就能锻炼出整合知识的能力。
4、教就是最好的学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由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提出。它用数字形式形象地呈现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的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有多少。
从上往下列出了:听大课、阅读、多媒体、现场示范、讨论、践行、教别人,这7种学习方式,学习效率也依次从5%递增到90%。
从图中可以看出,把学到的知识教给别人是金字塔中效率最高的方式,也叫做费曼学习法。可以参考我的文章:费曼学习法。
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是一个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程,教的过程中你必须要知识点掰开、揉碎,彻底吃透,也倒逼你不断地去学习,完善自己的专业性。
所以,最好的学习方式,不是拥有了多少知识,而是活用了多少知识。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