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BP如何成为“变革管理”的内部顾问(1)
接到“组织变革管理”对接人或者承接项目上线后“组织变革管理”任务的HRBP们,是不是在OCM(组织变革管理)方面,总是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
到底变革管理是干什么的?除了做沟通和培训,还能做什么?又该怎么做?HRBP该怎么做呢?
做内部顾问,意味着什么
以顾问身份为业务部门提供服务,内部顾问相较于外部顾问的优势在于:不需要从0开始了解组织、了解问题、了解该engage谁、也不需要刻意努力地去建立信任感;但内部顾问相较于外部顾问的劣势在于:由于自身的汇报线和绩效评估的现实情况,更容易“只缘身在此山中”、更容易“盲人摸象”、更容易受到“部门墙”和“层级”的制约、交付目标不明确或容易变更、甚至自己的职位也会在半路被调动。
所以,找准自己的位置,看清自己的汇报线,看清自己的reputation和influence,给自己制定更加现实的短期目标。在有外部顾问一起合作的情况下,内心要清楚自己的kpi和外部顾问kpi不是一回事,利用和挖掘好外部顾问在方法论和经验,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做OCM内部顾问,意味着什么
大部分的概念,都不是新的,OCM也是如此。因此可以去学一下现有的变革管理方法论和框架,了解别人是如何把变革管理这件事run起来的、会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又是如何解决的、和其他function是如何互动和合作的。
比如OCM会听到sponsor说,项目进行到接近验收了,才爆出来一些关键性的大问题。为什么呢?为什么没人在更早的时候把这些事说出来?——HR背景或者对人性和办公室政治比较敏感的人,在这样的问题面前,可能就很有sense,可以拆解。但是许多人、甚至是许多高层管理者,要么是久居高位而掉入了不是肉糜的状态、要么是非常laser focus地只关注自己和自己部门利益,而不理解、甚至不愿去了解cross function的各种“麻烦”问题。大企业病,又或者说是部门之间长期的隔阂,没有人有动力去改变这样的状态,而这些运营状态时并不会引起大问题的事,在重大变革过程中就有很大的影响。
HR在根据业务转型目标去做人才盘点、组织架构改动、职位分析的时候,给出的output其实是“变革方案”之一,也就是“要变成什么样”。但是目标有了,怎么过去呢?怎么让大家一起过去呢?——这就是OCM要做的事,这就是变革管理要做的事。
大家都知道,并不是把方案给所有人一说,人们就会哗啦啦啦地按照原定计划这么做了。每个人受到的影响不同,每个人激进和保守的程度不同,每个人的年龄和家庭状况不同,每个人对自己当前这份工作和在本企业的前途的看法不同,被选出来的SME(subject matter expert)有时并不能完整地代表这个subject,甚至现在的这个sponsor不适合做这个项目的sponsor……然而项目是有时间线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咋整?先整啥?后整啥?——这都是OCM要关注的点。借用几个不太恰当的词来说:如何抓大放小、如何四两拨千斤、如何隔山打牛啥啥啥啥的-_-||||
刚才说了,内部顾问对于自己能干啥、能干成啥,常常是不明确的,因为这事儿得试,这事儿是相当于重构合作关系和工作范围了。但要说难,也真没有那么难。做“变革管理”,从“变革方案”本身出发,而不要从企业内部有多复杂出发。
从最重要的这个问题开始:我们的变革,怎样才算成功?
拿Prosci方法论中的PCT(Prosci Change Triangle)框架来说,中心位置是要定义“变革的成功”。这个问题看上去是如此基本,但是真的静下心来check,会发现,还真经常会有人不清楚。比如,全球化的公司总部发起的变革,要在某个local的site去做实施,这个site的site leader发现变革落地后对ta的kpi有负面影响,他认为总部的成功和他自己定义的成功是不同的,而总部没有人来关心他的问题,他也由于长期在local“自给自足”的状况而不愿意和总部过多交流。以至于变革实施上线后,流于表面和形式,总部只听到大家都不喜欢、都觉得不好,等等。
所以,去检查变革成功是否被清晰地定义和理解的过程,就可以是和重要的stakeholders进行结构化、可横向对比的、可用于持续改进的一个method。而工具,比如说是PCT标准的checklist,又或者是内部顾问自己开发的、也许更适合本公司的一种量表。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