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三易其稿完成《本草纲目》却无人出版,王世贞做序后方才出版

而今,一千个中国人中至少有九百个不知道王世贞,但几乎人人都知道李时珍。但是,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则恰恰相反,王世贞是家喻户晓的文坛泰斗,而李时珍虽然曾短暂供职于太医院,终其一生却也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郎中。

王世贞与李时珍 ,一个文学家,一个药学家,一个如日中天,一个默默无闻,看似毫不相干,却发生过堪称伟大的交集,这背后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李时珍出生于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世贞出生于嘉靖五年(1526年),二人相差8岁,同属于明朝中晚期人。不同于王世贞的仕途坦荡,李时珍屡试不第后弃儒学医,几十年如一日苦心钻研,踏遍千山万水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终成一代“药圣”。

为了把自己的毕生所学留于后世,李时珍呕心沥血,三易其稿,历经27个寒暑写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早在万历六年(1578年),李时珍就完成了《本草纲目》的初稿,但成书两年后,仍迟迟找不到愿意将其出版的书商。

李时珍

确实,一个在当时籍籍无名的郎中,竟然妄想出版一部192万字的鸿篇巨制,怎么可能会有书商做这个铁定赔本的买卖?为此,李时珍日夜奔走,结果却注定是徒劳。

后来,还是李时珍的儿子李建中提醒他,何不请凤洲先生写篇序呢?凤洲先生何许人也?文坛泰斗王世贞是也!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以诗文名于世,工书法,兼善画。书画评论颇多。为明代著名文人,曾与李攀龙共主文坛,李攀龙死后独主文坛二十余年,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倡导复古摹拟,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在当时影响极大。卒赠太子少保。其著述卷帙浩繁,主要有《弇山堂别集》、《弇州山人四部稿》、《觚不觚录》、《书苑》、《画苑》等。

王世贞在当时堪称天下文宗,已经独领文坛十年之久,其影响力自然不容小觑,有名人推荐,各大书商必当趋之若鹜。但是,有如此地位的王世贞,会把无名小卒李时珍放在眼里吗?李时珍管不了那么多,急于出版《本草纲目》的他只能破釜沉舟,努力一试。

万历八年(1580年)秋天,63岁的李时珍背着满满的一袋书稿,从蕲州乘船沿江东下,日夜兼行,舟车劳顿,终于在九月九日这天到达江苏太仓王世贞的家。

李时珍将自己写的《本草纲目》给王世贞看,他说了写书的经历和成书后难找刻印处的苦衷,真诚恳请王世贞为此书写一篇序文。王世贞被李时珍的精神感动,留下了李时珍的手稿,答应为他作序。临别之时,还作诗一首以赠之:“李叟维肖直塘树,便睹仙真跨龙去。却出青囊肘后书,似求玄晏先生序。华阳真隐临欲仙,误注本草迟十年。何如但附贤郎舄,羊角横抟上九天。”令李时珍深受感动,称赞王世贞深居高位,却没有架子。

王世贞

《本草纲目》书稿在王世贞那一放就是10年,期间,李时珍几经删改,不断完善书稿。作为一代大儒,王世贞在治学上是非常严谨的,他是在仔细研读了全篇手稿后,才起笔为其作序的,序文中写道:“纪称,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辩明珠。故萍实商羊,非天明莫洞。……”他还把李时珍的形象描绘了一番,说他“晬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谈论也,北斗以南一人”,打开《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之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观哉?实理性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而此时,已经是万历十八年(1590年)的元宵节,就在当年十一月,王世贞病逝。

有了王世贞的序文,南京书商胡承龙立马答应承印《本草纲目》,但是,《本草纲目》实在太长、太复杂了,仅核对和刻印工作就用了整整四年时间。

万历二十年(1592年),李时珍重病在床,自知时日无多的他写了一篇遗表,倾诉自己编写《本草纲目》的初衷,恳请朝廷“恩准礼部,转发史馆采择,或行太医院重修”,以便此书能帮到更多人。次年,李时珍与世长辞,终年76岁。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去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书成18年后终于在南京出版500套,史称“金陵本”。李时珍至死没能看到《本草纲目》问世,这自然是一种不幸。但是,因为有了王世贞的序,《本草纲目》最终免于胎死腹中的命运,这又何尝不是不幸中的万幸?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4558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