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取一瓢饮 111
买椟还珠”的典故
“买椟(dú)还珠”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故事是这样的:楚国有个商人到郑国去卖珍珠,他用名贵的木兰制作了一个匣子,又用桂椒等香料把匣子熏香,还用珠宝、美玉、翡翠来点缀装饰它。有个郑国人买下了这个匣子,却把里面的珍珠还给了楚国商人。这个故事用来比喻那些没有眼力,取舍不当,只重外表,不重实质的人。
比如在生活中,有些人在购买商品时,过于注重商品的包装、外观等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商品本身的质量和功能,这就是“买椟还珠”的表现。再如,在选择工作时,只看重公司的办公环境、福利待遇等表面因素,而忽视了工作内容、职业发展等实质性因素,也是“买椟还珠”。
以下是有关“买椟还珠”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案例一:某公司招聘销售人员,在面试过程中,过于注重应聘者的学历、外貌等外在条件,而忽略了其销售能力和沟通技巧等关键素质。最终录用了一位学历高、形象好的候选人,但该候选人在实际工作中却表现不佳,销售业绩很差。这就是只看重了“椟”(学历、外貌),而忽视了真正重要的“珠”(销售能力)。
案例二:一家企业招聘技术岗位,在选拔时被某位候选人出色的面试表现所吸引,其对专业知识的回答头头是道。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该候选人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无法独立完成技术任务。这也是一种“买椟还珠”的体现,即招聘方被候选人良好的面试表现这一“椟”所迷惑,而没有真正识别出其实际工作能力这颗“珠”。
案例三:有的公司在招聘时,过分强调一些与岗位需求不直接相关的因素,例如要求候选人必须具备某种特定的爱好或特长。然而,这些爱好或特长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工作绩效,而真正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和经验却被忽视了。这就相当于重视了次要的“椟”,却丢掉了关键的“珠”。
案例四:部分企业招聘管理岗位时,看重候选人之前所在公司的名气或规模,认为在大公司工作过的人就一定具备优秀的管理能力。但实际上,管理能力不仅仅取决于工作过的公司,还包括个人的领导才能、团队协作能力等。这种情况下,企业可能就犯了“买椟还珠”的错误,只关注了候选人所在公司的“椟”,而忽略了其自身管理能力的“珠”。
案例五:一家公司招聘新媒体运营人员,在招聘过程中,被一位应聘者丰富的社交媒体粉丝数量所吸引。然而,入职后发现该员工虽然有较多粉丝,但对于新媒体的运营策略、内容创作能力等方面并不出色,无法有效提升公司新媒体账号的影响力和活跃度。这里就是把粉丝数量这个“椟”看得过重,而忽视了运营能力这个“珠”。
在招聘中,为避免“买椟还珠”,招聘方应明确岗位的核心需求和关键能力素质,制定科学合理的选拔标准和流程,通过多种方式全面考察候选人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而不仅仅是依据表面现象或单一因素做出决策。同时,在面试过程中,应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和测试,以深入了解候选人的真实能力和潜力。
二者之间寻求平衡,就是秉持中庸之道。
在我看来,从现象世界的本质意义而言,人生就是名副其实的“买椟还珠”,都在舍本逐末地追求一些表象的东西,而完全忽视了事物存在的本质属性。从某些方面来看,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部分这样的现象。
例如,一些人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名利、权势、地位等外在的成就和认可,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却忽视了内心的精神世界、健康、家庭、友情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自我实现等真正能够带来长久幸福感和满足感的本质要素。
同时,为了追求职场上的晋升,不断加班熬夜牺牲健康,或者为了追求金钱,忽视了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光,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买椟还珠”,本末倒置的一种彰显。
经再三思忖,也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所有人的人生都是如此。有许多人始终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人生的本质追求,他们可能致力于科学研究,为推动人类知识的进步而努力;也有人投身于公益事业,为帮助他人、改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还有人专注于个人成长和内心世界的丰富,通过阅读、思考、创作等方式不断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体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
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没有被表象的东西所迷惑,而是紧紧抓住了人生的“珍珠”。所以我觉得,人在一生中无论生活在哪里,不能完全沉迷于现象世界;也不能固执己见,不食人间烟火而完全倾向于一种虚无。最重要的是在现象与本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高度统一和平衡,如此才能心安理得,活得坦然。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