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一个“周正人”——顾汝中老师《君子之则》读后感

学做一个“周正人”——顾汝中老师《君子之则》读后感
成维英
今年初,高邮作协年会开宗即是《春泥百草香——2023文学高邮回顾》专题片,其中有21位新书及作者介绍。顾老师的《君子之则》头版头条,推介词赫然在目:“余热未尽献,老骥不偷闲。古梅无他求,点红暖人间。他是一位普通教师,一生传道授业桃李满天下;他是一位平凡老人,半世著书立说春晖润四方。潜心研究,老子《道德经》有新说;壮心不已,《异路风雨四十年》成绝唱。他恪守《君子之则》,博学强识,融古通今,用一位传统学者的智慧带给当下一缕亮光。” 这于顾老师,再贴切不过。年会上市委宣传部薛斌部长讲话中对于顾老师表达了由衷的敬意。对于《君子之则》,薛部长是先睹为快,爱不释手,赞为思想的火炬。

60岁的我.jpg
  老师年已耄耋,今年八十有六,用几年时间潜心研读著书,继《老子<道德>新说》之后又出了一本大部头书《君子之则》,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他就是高中时老师自己常说的“老而好学,秉烛而读”的典范吧。
  活动现场新书作者基本到场,独缺老师。我以为他仍在南京。活动结束后恰巧沈福宁同学在高中同学群里广而告知:有需要阅读《君子之则》的,可以去顾老师家取阅。我打听了老师换居的一处地址,只身拜见几年不见的老师和师母。进了门,不需寒喧,顾老师直奔主题,给我拿书签名。他另外又送给我珍藏的有关他的父亲及家史的另外两本书,一本《异路风雨四十年》,另一本《走向春光》,皆是先生过去生活学习成长的心路历程。先生退休后被市教育局聘教复习班语文课五年,之后潜心著书,算上他的《老子<道德>新说》,二十年有了近一百二十万字的成果。难怪师母说“他退休后时间更不够用了”。他跟我说到改革开放后的世风,说到很多年前就有的担忧,说他深信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回归国学传统,我们老祖宗的精华不能丢,中国的伟大复兴必须要有文化自信。他给我开了一堂关于政治与人生的“小灶”。他还告诉我,他没有余钱,对孩子没有任何交代。我对先生说:您的几本大书就是您宝贵的精神资产。![IMG20201005153840.jpg](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3882807-0c467b0db8b077bb.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当手捧先生的《君子之则》,我唯有敬佩。通篇91章,先生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他以为“文章合为时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读习近平的新思想新理论,研读《论语》文本,深入揣摩“君子”之“则”,一则一议。反复二三年,就有了一本书。他对于那些子史经集篇章的研读已烂熟于心。对于每一种观点的表达,都是国学古典与现代语言的生动糅合,喻古论今古为今用无缝衔接。“君子”之说,“小康”“大同”“共产党宣言”“中国特色道路”在他的思想世界里自在飞扬。
  对于哲学我是有些兴趣的。我自认为大学期间学得较好的是当时看来不着边际的哲学课程。它其实是源于生活的思想体系,是“健脑丸”,对于后来我的工作生活不无禆益。我学着用发展的眼光历史的眼光辩证的眼光对待人事、看待问题、指导工作。同样,对于国学经典的智慧也是我感兴趣的,论起步该是源于高中时代顾老师语文课堂尽可能的拓展吧。先生的《老子<道德>新说》《君子之则》虽是退休20多年后出书,但“道德”“君子”等国学智慧却是源于他年少时的习得、家学的传承及退休后的潜心研习。
  我们学运好,遇着了学养深厚的顾老师。但对于“君子”之说,我还是非常浅薄的,不用考虑能说出口的并不多。“窈窕淑女,君子好无逑”《诗经》里的“君子”是我的最初之闻。“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这是《易经》的“君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里的“君子”。“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这是《庄子》的“君子”。从这些点滴里,我体悟到“君子”是既有本真的性情,亦有强健的精神,还有为人的修养。这些皆是国学里的经典名句。后来的工作生活中我也曾买过几种版本的国学系列经典简本书籍,有过一些涉猎与思考,意在从中汲取国学智慧,以期用国学传统消除一些自己的浅薄。因古文功底欠缺,无法像先生那样对于国学经典尤其《道德经》《论语》的研学应用如“绕指柔”,融汇贯通,而能形成自己的观点。但在日常的阅读中,每遇点滴国学经典与“君子”之则,我也能适时观照内心与行为,激励自己勤于学习实践,触动立志进取,规范做事做人。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比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人之道,为而不争”。![全国优秀班主任证书.jpg](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3882807-327fe0dc25bee8d2.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顾老师在《君子之则》的《后记》中写到:我是个乡村高级教师,在从教的30年中,我的精力只用在了提高“升学率”上。退休之后,我反躬自省,努力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以丰富社会主义道德内涵,以求弥补昔日德育的不足。2017年出版了《老子<道德>新说》,免费送给当年的毕业生们阅读。此后,开始研读《论语》,体会孔子对于“君子”的阐释。
  先生认为我国的“君子”理论从先贤往圣发轫,经由几千年“学校”、“书院”、星罗棋布的“私塾”和无以计数的“私淑艾”,在中华大地上铺展开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元素,人们都想成为“君子”,做一个周正人、好人。
  他想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深对中华文化中“君子”的理解,要在理论与实践中找到中华文明和世界先进文明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念进一步融合的途径。他认为《论语》是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君子”理念与践行是一件富有意义的事。
  君子之则的核心在“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始终坚持“修已以安人,以安万姓”,从而达到“小康”“大同”的社会,具有足够的可行性。
  都说中华是礼仪之邦,而中华文明底蕴中最扎实的文明基础是“君子文明”。
  先生在《君子之则》研讨会上阐述了他创作《君子之则》的体会。他认为:(一)君子的现实意义就是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所谓“非礼勿动”、“修已达人”。(二)接班人要有“精于思,笃于行,行稳致远的担当。孔子对于他一生的总结就是他的君子之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君子的全过程成长。“学”是活到老学到老,直到“朝闻道夕可死也”。过程持续,学而不厌。人以“君子”之则管一生,守则,立志,须在青少年。立君子之志,守君子之则,全心全意,生死以之。(三)君子善于传承优秀文明。孔圣人的“仁”学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家国内部关系的。“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尽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一是处理广义的人际关系,是对“外”。“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论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哲学和道德价值。先生潜心研习《论语》,揖古褒今,充分挖掘“君子”之则在个人修为、家国治理以及世界和平大业中的现实意义。

为弥补昔日德育的不足,先生立愿为发扬光大“君子文明”而倾此生之力。
我是顾老师前后跨四年的学生,其中两年是“高考复读生”。78年他作为民办教师跟我们同时走进临泽中学。老师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也是一贯的印象,一双永远的黑布鞋,精瘦的身材,空旷的衣服,烁的眼神,仙风道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一定是他骨子里的经典。命运曾对他有过许多的不公,而他却以积极的心态修炼德行,学习多种技能,走进新时代。

我们高中年代那个“月考滚动编排”机制的动机,意在充分激发恢复高考后学生的学习潜能。但是为了自己已经懵懂的“跳农门”的理想,我们实际已成了一架考试机器。所以基本上一切以“分数”为导向,政治课程也只是背背而已。不过,幸而有顾老师,有他的语文课,也积累了不少国学经典的句子。有了一些经典在心,“日后”也受益匪浅。

IMG20160215131803.jpg
  先生的人生理想是以文“化”人、以国学“化”人。我们不能不为有这样的终身之师感到幸运。如此高龄仍然一丝不苟地坚持传承国家经典,“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真是难能可贵。就像圣人孔子一样何尝不知道“克己复礼”任重而道远,但却周游列国,“累累如丧家之犬”而精神不改,晚年退居讲学,仍然以礼乐文化为核心内容,为推行“仁道”而贡献力量。正如曾子所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正是这一方面的精神,突显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
  《论语》教人入世,《道德经》教人哲思。先生是“儒道互补”的精神典范。先生孤独地行走在国学传承的沧桑正道上,但并不孤单。高邮市委宣传部、社科联召开《君子之则》研讨会。我虽因“寻访汪曾祺足迹北京行”错过现场研讨,错过顾老师又一场精彩的现场教诲,但相信我会和老师的其他学生一样,用心学习,哪怕就只能吸收“君子”之则之一二,用以修正自己,教化后代,不让先生再有“教书不育人”的遗憾。
  老师在《君子之则》的前言中说:君子是在万事中成长的,同时在一生中持续提升自己。君子是生命的全过程,应该随着年龄一起成长,从“总角”“垂髫”到“黄发”“耄耋”,死而后已。这也是他在临泽中学高中毕业生同学会上常有的寄语与希望。
  我的QQ空间头像签名是“人生是一辈子的修行。”或许我也早已在内心将“做个周周正正的平凡人”当着人生的信条,恰好契合了老师对于学生寄予的希望吧。
  顾先生在他《我忆我师》中说他五岁时已识八百汉字,塾师就不再让他念字块,让他读《大学章句》。第一天用朱笔“号”了一句:“子程子日大学孔子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接着“号”的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对于“新”,五岁时的先生即有疑惑:书上明明写的是“亲民”,为什么老师念的是“新”?塾师说:别急。日后,就知道了。为什么是“日后”才知道呢?如今顾先生比当时的塾师大了,才敢斗胆说,对“大学之道”有点大体的了解。“不断地追求美好的德行,在追求中完善自己,也同时更新他人,这是没有止境的。”最精辟的教诲管人一生,是在“日后”持续领悟,持续发酵的。先生的塾师有句为师的“毒咒”---“误人子弟,男盗女娼”。1959年8月初为代课老师时,先生的父亲交代他要牢记那句“毒咒”。不管先生后来的路如何因时局不安而坎坷曲折,一辈子并非共产党员,但他却熟读《共产党宣言》,1978年重返教坛。那句“毒咒”一定是刻在他心中的。这样的“毒咒”信则有,不信则无。但“不误人子弟”一定是顾先生矢志不渝的“杏坛初心”,要不他哪能是“全国优秀班主任”呢,要不他哪能让那么多的学生感恩一辈子呢! 
  我虽无让老师欣慰的成功与精彩可言,但我始终认为顾老师是我除了父亲之外的另一位人生导师。他不光用教义,更用行动影响了我,是《师说》中表达的真正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国学经典是不能像曾经的高考那样短时间“恶补”的,更不可能像读小说那样轻松地读,是要去顾老师那儿“回炉”,择取适合平常的我们能阅读理解的“君子”之则,并去实践修行。用沈福宁同学幽默的话说:我仍愿是那只“回炉的烧饼”,回到顾先生的“道坛”,用心领悟《老子<道德>新解》《君子之则》,汲取国学经典精华。
  顾先生的《君子之则》开篇即是:君子终身快乐。《论语》首章中记载了“先师”的语录、心声。“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谁说我们不愉悦?谁说我们不快乐?谁说我们非君子?我们要自信,我们快乐!孔子在此记述了他一生中的三件事----不倦为学。学而不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其乐无穷。广泛交流。诲人不倦,切磋琢磨,志同道合,其乐融融。终生有为。修身利人,不知不愠,真实诚信,四海一家。孔子拿他的一生经历来作证,君子就应当这样快乐地生存着,发展同时使人快乐,更让丢失快乐的人找回快乐。

颜回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我们的顾老师一直是个生活简朴的人,却始终有着“安贫乐道”的古风。老师更是个“不倦为学、诲人不倦、终身有为”的“君子”之则的实践者。
我的散文合集小册子《乘着歌声的翅膀》与老师的《君子之则》年会现场同一平台展播。我的文章浅薄,实在汗颜。但也是一种难得的际遇。这是否暗合了先生“我们要自信,我们快乐!”对于“君子”之说的重要“头条”?
《君子之则》的末章是“君子与道”。“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这是我们平常人要守的“君子”之则。记得年轻时刚结婚那会儿,有长辈跟我说过旧俗婚嫁时用的“拜盒子”里的一副对联:“修福修寿修君子,曰富曰贵曰康宁”。其实,无论贫穷富贵,无论福禄寿禧,“君子”之德要常修,“康宁”之日方安在。
如果论学生生涯于我个人成长影响最深刻最长久的,莫过于顾老师了。我有幸和其他许多同学一样,在一段人生的关键期被轻轻敲了个“顾记出品”印记。这是我们的美好学运。
孔子学生为他画像“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我手执《君子之则》,心潮起伏,“三变”的君子形象不正是我们恩师的形象吗?
顾老师就是受经典国学造就的“道德模范”“君子榜样”。老师始终是一盏指路明灯,是位“周正老师”。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对于我们也并非“来日方长”。国学经典浩瀚博大,余生能再得老师继续教益,得其一二,指导人生,也无遗憾。一定谨记老师教导,学习做个“周正人”。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4630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