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豪情书》——一生只做一事

        毋庸置疑,朱生豪把最好的自己留给了宋清如,把最好的译作留给了世人。

        在《朱生豪情书》这本书中,收录了306封情书,这些情书的内容,除了对宋清如的爱恋,还可以完整的看出朱生豪思想发展的脉络,从跨出校园大门时的天真,到理想在黑暗社会中碰壁的苦闷,再到后来他译莎事业中寻找到奋斗的目标。抗日战争爆发,译莎手稿惨遭焚毁,也未阻挡他对译莎的热情。其译本保留了“原作之神韵”,在中国莎学史、翻译史上已经成为文化符号、翻译标准、经典文本和里程碑式的标志性工程。

        短暂三十二载,朱生豪近大半时间都在翻译莎翁的剧作。在那一叠叠的情书里,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对译莎痴迷的朱生豪,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着爱国主义情怀的朱生豪。

        1935年,朱生豪开始了译莎的工作。这一年的下半年,由于帝国主义侵华的步伐步步紧逼,时局日益紧张,朱生豪的生活压力变得相当沉重,此时的朱生豪对于社会政治问题的思索已经更为成熟。这个时期,他在写给宋清如的信件中这样写道:“舍弟说你崇不崇拜民族英雄?我说我将成为一个民族英雄,如果把莎剧译成以后,因为某国人曾经说中国是无莎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暴风雨的第一幕已经译好……”这段话真实记录了朱生豪将翻译莎剧作为终生事业的决心。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践踏,作为中国文人的他,把沉寂许久的一腔报国壮志施展到对莎剧的翻译工作中,他不知疲倦地日夜工作,甚至连臭虫蚊子都顾不上了。

        1936年到1937年间,时局风声鹤唳,敌人的铁蹄会随时踏来。由于上海被进犯,朱生豪安逸的翻译生活也被打破了,他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然而此时的他只想一心在开战之前完成译莎的工作,这个时期的信件记录了他译莎的进程。他几乎日夜兼程,丝毫不敢懈怠译莎的进度。他心无旁骛,不免让人联想到数学家阿基米德在入侵者到来之前不断的喊“不要动我的圆”这样的情景。

        1943年,朱宋夫妇回到被日寇占领的嘉兴故居,深居简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朱生豪继续翻译莎剧。由于积劳成疾,再加上贫病交迫,朱生豪在1944年12月6日撒手人寰,留下了年仅1岁的儿子,永远离开了宋清如。那一年,他只有32岁。

        朱生豪走后,留下足足31种、180万字的莎剧手稿未曾出版。此后,宋清如独自完成了遗稿的全部整理校勘工作,写下译者介绍,交由书局出版。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4636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