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山
五十年代初,画家受到社会形势的影响,从书斋走到现实中去,体会自然,观察生活。
1953年,为参加首届全国国画展,陈少梅创作了这幅写生画作:《小姑山》。
小姑山(也叫小孤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城东南的长江边上。
小姑山有“江上蓬莱”之称。
它的对面就是江西省彭泽县的彭郎矶。
传说他们是一对夫妻。妻子小姑在暴风雨时,为病重的丈夫打鱼,不幸死在了江中,化为小姑山。
丈夫不见了妻子,便去江边呼唤,成了彭郎矶。
凄美的故事为小姑山增加了人文气息。
苏轼曾经写过一首诗,叫《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就是关于小孤山的:
山苍苍,水茫茫,
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
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
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
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
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
小姑前年嫁彭郎。
小姑山本身的故事性,也为这幅画增添了浪漫与诗意。
看画作。
画家采用了不同于传统的构图方式,将小姑山置于画面的中央,周围是滔滔江水,仿若蓬莱仙境。
再细看这座山,一条山路曲折向上,人的视线便跟着从山脚到山腰的层层屋宇。
再向上走,直到山顶,便是梳妆亭了。
在技法上,画家使用深浅不同的赭色,让山体呈现出形状和层次。
山顶则用花青表现树木浓密茂盛,使得山分出上中下、近中远,在统一的整体下,又有层次变化。
树木主要用苔点来表现,增加了点与线的丰富变化。
小姑山的右侧,露出一角的,就是彭郎矶。彭郎矶则较为简括朦胧。
小姑山与彭郎矶两相呼应,有主有次,有实有虚,有纵有横。
画面下半部分是连绵的江水。水面上层层波纹,十分柔和,衬托出小姑山的孤绝独立。
(画家对水纹的表现能力极强,可惜没有找到清晰的图片,挺遗憾的。)
水面上有几艘船。
其中,三只帆船,两只似有远行的感觉,一只向山脚驶来。
在位置上。有两只在小姑山的左面,一只在彭郎矶的旁边。它们互相呼应,也将小姑山和彭郎矶联系在了一起。
山的近前是两只小船,似乎正载着游客,准备停在山脚下。
收起帆的船既与旁边的划桨小船呼应,又和远处扬起帆的三只船呼应。
在位置上,它们组成三组,围绕小姑山形成了三角形。
这几只小船,在形状、位置、方向、包括船上人物的安排上,画家都是经过了精心的考虑。
同时它们也给画面增添了动感。
再向远看,海天一色,苍茫浩渺,空灵深远。
隐约中,可见远山影影绰绰,引人无限遐思。
《小姑山》纵54.5cm,横65cm,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