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系列:举案齐眉是指美美地化妆一番吗?
—PIXIU小品文
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成语“举案齐眉”,在《红楼梦》里又有“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那么,举案齐眉到底说的是什么呢?它是指女子描眉化妆,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吗?还是指一个人做错了事情,跪在地上接受惩罚呢?
答案是:都不对!其实,这个成语的背后有一个故事,故事出自《后汉书·梁鸿传》。
一、成语故事
梁鸿,字伯鸾,陕西扶风人,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名士。他年幼丧父,后来来到国家的最高学府-太学读书。他学习十分刻苦,博览群书,非常有才华,但他不贪恋富贵。学成之后,得到一个岗位:在上林苑放猪。
梁鸿特别注重德行,虽家贫却不改节气。很多有势力的人家都想把女儿嫁给他,但都遭到了梁鸿的拒绝。
同乡孟家有一个女儿,长得又黑又丑又胖,但力气非常大,能把石臼举起来。别看她人丑,心气却很高,因为过于挑剔,到30岁了还没选好配偶。
有一天,父母问她:“孩儿,你到底想嫁个什么样的男人?”孟女答:“像梁伯鸾那样贤能的人,伯鸾是梁鸿的字。”
梁鸿听说后,就下了聘礼去娶她。
出嫁那天,孟女特意打扮了一番。婚后,新娘子每天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梁鸿却7天没和孟氏说一句话。孟氏起初感到奇怪,后来就变得十分委屈,心想“既然你主动把我迎娶回家,为什么不搭理我?”
这个时候,若是一般女孩子,火爆脾气早上来了,而孟女却跪在床边说:“妾听说夫君重气节,有操守,回绝过许多有钱有势人家的女儿来求婚。妾也是婚事屡遭挫折,有几个男子来提亲,我都没有答应。如今,我被夫君选中,却不知什么地方错了,对您有所得罪?”
梁鸿说:“我所求的妻子,应该是身穿粗布衣服、能吃苦、不怕累的人,这样她才能和我一起隐居在山林中。现在,你身上穿着精美的丝绸衣服,脸上浓施粉黛,弄得像金枝玉叶一般,这正是我不愿看到的,所以才感到失望。”
孟氏噗哧一声笑了,说:“妾这么做,只是想试探试探夫君的好恶,观察观察夫君的志向。既然如此,妾当换装。其实,我早就备下了隐居的衣装。”说完,她把散着的长发盘起来,梳成椎髻,然后换上粗布衣服,拿起锄头准备到田间劳作。
梁鸿一看,也乐了,马上称赞说:“这才是我梁鸿真正的妻子,一个能侍奉我、与我白头偕老的人。”说罢,还送了她一个名字孟光,字德曜。意思是说,我这个妻子的品德像太阳的光芒一般,正直高尚,光明磊落,
后来,夫妻二人到了霸陵山隐居,每天耕田纺织、读书弹琴,日子过得闲适自在,还十分有情趣。梁鸿很崇拜古代的隐士高人,于是为商山四皓(秦末汉初的四位隐士)以及四皓之后的24个隐者写了文章,专门传颂他们的品德和修养。
一次,梁鸿东出函谷关,经过京城洛阳,见皇帝的宫苑如此盛大繁华,感到十分震惊,又看到天下百姓过着穷困的生活,便感慨万千。于是他写了一首讽刺朝𨑳的《五噫歌》,对老百姓的苦难深表同情,这首诗传的很广。汉章帝听说后,不高兴了,下令捉拿梁鸿。梁鸿吓坏了,马上带着妻子和儿女们逃离避难。
为了不暴露身份,梁鸿还改了名,换了姓,最后一家人逃到了齐鲁地区,在海滨隐姓埋名住下来。后来又来到吴地,投奔到江南一个富庶之家,靠给人舂米和种地谋生。孟光则在家里纺纱织布,操持家务。
每当梁鸿累了一天,打工回来时,孟光早已把饭菜备好。端饭菜时,她总是用双手托着盘子,举得跟眉毛齐平,然后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鸿面前,以示对丈夫的尊敬。梁鸿呢?也是有礼貌地伸出双手,轻轻接下。夫妻俩虽然生活过得清贫不易,可他们这种互敬互爱、相敬如宾的行为,很快被人们传为佳话。
这就是成语“举案齐眉”的由来。它的原意是指,端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以此来表示对丈夫的尊敬。后来多用于形容夫妻恩爱,相敬如宾。
孟光,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丑女,但她非常能干,成了让后人敬仰的相夫教子、持家有道的楷模。而孟光、德曜、鸿妻、伯鸾妻,也成了贤妻的代名词。与之相对应,梁鸿、伯鸾,也用来指代“贤夫”。
在历史上,据说诸葛亮也娶了一个丑的不行的妻子。我们知道,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而她的妻子竟然能让诸葛先生拜在自己脚下,能说丑就没有智慧吗?这就是“内在美赛过外表美”的道理。
接下来,让我们说说由“举案齐眉”引起的一些话题。
二、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梁鸿博学多才,品行高尚,却一生都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这引起了一代一代后人的感概和传颂。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一句:“曲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他说,西汉的政论家贾谊21岁就被汉文帝征召,以一篇《过秦论》名扬天下,成为皇帝所聘博士中年纪最轻的朝官。后来,他被文帝贬到了长沙,33岁英年早逝。而当时的西汉正处于鼎盛时期,汉文帝又是创造了“文景之治”的皇帝,能说那个时候没有圣明的君主吗?“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梁鸿因为写了一首《五噫歌》讽刺朝廷,就受到了汉章帝追杀,逃到齐鲁海滨,难道那不是一个开明的时代?
很明显,王勃是在借贾谊和梁鸿的故事,来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的苦恼。王勃写下《滕王阁序》时,正值他刚刚出狱一年,不久他便落海而亡,死时年仅26岁。
三、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
《红楼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宝玉独自一人来到潇湘馆,一见林黛玉便笑着问:“我虽看了《西厢记》,也曾有明白的几句,说了取笑,你还曾恼过。如今想来,竟有一句不解,我念出来,你讲讲我听。”
黛玉听了,便知有文章,因笑道:“你念出来我听听。”
宝玉笑道:“那《闹简》上,有一句说的最好:‘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这几个字不过是现成的典,难为他‘是几时’三个虚字问的有趣。是几时接了?你说说我听听。”
这一段话,出自《红楼梦》第四十九回。那么,文中的“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应该如何理解?
根据举案齐眉的故事,我们知道这是一句反话。正常来说,应该是梁鸿接了妻子孟光举过来的托盘才对,而不是孟光接了丈夫梁鸿送过来的托盘。在《西厢记》里,用反话说的本意是,借红娘之口讽刺主人崔莺莺,“以前,张生恭恭敬敬地写信向小姐您求爱,你却骂我,说不该收他的信。现在倒反过来了,小姐竟然主动给张生写信,求我去约会人家。”
宝玉为什么要提起这句反话?其实,是在故意打趣林黛玉,背后暗含着三层意思:(1)“你以前对宝钗总是吃醋,有事没事还要当众讥讽宝钗几句。如今怎么倒反过来了?”可见,他对钗黛和好不知情,所以觉得很诧异。(2)对二人什么时候好的,同样不知道。“你们两人偷着和好了,好得像梁鸿与孟光一样不分你我,相敬如宾,却把我蒙在了鼓里。”宝玉还特意强调了“是几时”这三个字,他想知道这一切是何时发生的?(3)二人是怎么和好的。以黛玉的小性子,是很难容于他人的。如今她怎么忽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主动向宝杈示好,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很简单的一句话,因为借用了典故,便幽默又含蓄地表达了多层含义。聪明的黛玉一下子就明白了宝玉的心思,于是她把宝姐姐连送燕窝、病中所谈之事,细细告诉了宝玉。这就是用典之妙!
共有 0 条评论